《爱弥儿》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为《爱弥儿》,卢梭在书中系统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人类最伟大的教育家几乎都是在实践中得出教育真理,但是卢梭用真、善、美的道德规范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阐释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为后人进行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主要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论科学与艺术》等。二、写作背景十八世纪中期,资产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卢梭所处的时代,学校教育与世隔绝,法国的天主教会统治着学校教育,儿童的个性发展受到极大的压抑。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原罪说”认为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对儿童的约束、限制和惩罚改变儿童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这种教育遭到了卢梭的不满,他在《爱弥儿》中写到“尽管有许多人著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当时,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三、内容概要本书以作者假想的爱弥儿的成长为线索,阐述了其教育思想,爱弥儿的成长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教育以及婚姻与爱情五个部分本书共分五卷。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前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第二卷,他认为2—12岁的儿童缺乏思维能力,主张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主张对12—15岁儿童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认为15—20岁青年开始进入社会,论述德育教育;第五卷,论述对子女的教育及男女爱情教育。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于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核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四、重点分析 第一卷中,“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引出了本书的探讨主题:我们必须了解自然人。本卷主要是对婴儿期教育的论述。第一,“新生的婴儿需要伸展和活动他的四肢,以便使它们不再感到麻木,因为它们蜷成一团,已经麻木很久了。”作者反对婴儿出生后用襁褓包裹婴儿使它们,认为这样会使新生婴儿表现在身体运动的内在的成长驱力遭到无法逾越的障碍。人们害怕自由活动会使孩子成为畸形,结果却逼着孩子长成畸形。第二“难道孩子需要母亲的关怀,不如他需要母亲的奶吗?其他的妇女,甚至牲畜,也可以使孩子吃到他的母亲不愿意给他吃的奶,然而她们绝不能像母亲那样地关心孩子”。作者提出真正的保姆是母亲,倡导母亲应亲自哺育婴儿,而且这是母亲应尽的义务。第三,“他的做法拿钱去雇佣一个是雇一个拿钱去替他完成他所担任的责任。满身铜臭的人,你以为用钱就可以给你儿子找到一个父亲吗?你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你给你的孩子雇来的这个人,甚至不能说是教师,他是一个奴仆。他不久就将你的儿子培
爱弥儿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