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确立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展开和深化。其中,城市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龙头,以城市辐射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逐步推进区域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最终实现国家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
目前,城市信息化遭遇一些瓶颈难题,譬如信息共享程度偏低,智能化程度不高,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获取手段、动态处理与更新能力、异构资源汇聚能力、泛在实时服务能力,等。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这就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而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ICT技术和3S技术、无线宽带通信技术以及智能用户终端设备的发展为这种新理念和新模式提供了可能,这直接导致了智慧城市概念的产生。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区域城市化和信息化这两个现代化基本任务的重要结合点,将给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带来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是推动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支点,应当从区域全局发展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
“第四化”。智慧城市顺应了当前全球先进城市发展演进和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崭新理念和前沿探索实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业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在2010年以前,我们大多数人还在争论智慧城市这个东西是不是炒作概念,是不是在赶潮流,该不该探索。但是今天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城市决策者们的共识了。今天我们不是争论智慧城市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在探讨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以及如何结合城市优势加快建设和发展。
下面,我们就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从“智慧苏州”规划建设的角度谈3点看法,一是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二是当前的发展态势,三是主要工作思路。
一、对智慧城市若干问题的认识
(一)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作用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也有人定义为:信息化是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两者涵义差不多。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知识共享,提升社会智能化程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社会信息化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新的资源、新的财富和新的社会生产力,也带来了国际社会新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和竞争内容。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就提出了社会信息化问题。至70年代,前苏联及东欧各国、西欧各国也都把社会信息化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提升本国经济地位,也纷纷把加速社会信息化作为超常规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为了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浪潮,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表明我国政府已经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了全面发展和推进的日程,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经济飞跃的巨大推动力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006年5月出台的《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 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很显然,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信息化的发展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组织体系和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信息化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了“产业升级”,造就了信息化的第二产业;催生了众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支撑整个信息化进程的信息产业,尤其是微电子和软件产业);导致了现代服务业的诞生和迅速发展。
其次,信息化发展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土地和资本与各种物
论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