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其一它是篇文言文,针对文言文功底很薄弱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无论从字词解释还是语句理解上都是一个挑战;其二它是篇议论文,从来没有接触了解过议论文的学生来说,要理清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更是一个难点。所以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选择第二课时作为本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在事先带领学生掌握全文字词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单元“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展开一次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确定好这一教学内容后,怎样把这样一篇说理化的文章更形象化具体化?我努力从文章中去寻找一些突破点兴趣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我决定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历入手找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让学生查找六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历史上“死于安乐”的具体事例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谈谈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尤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特意安排学生一定要讲自己的坚强的事例,其实我在之前的设计上并没有这样安排,只是让学生说说你曾经是怎样面对挫折的。而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很多学生都只谈自己是怎样逃避困难,怎样一次一次导致自己失败,偶尔有学生说到自己坚强的事例时,其他学生还抱着怀疑嘲笑的态度。这在班级中无疑产生了一种不想说实话的想法,也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吸取试讲时的教训我把问题改成“你曾经如何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抛砖引玉,很多学生都能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坚强的一面,也得到了同学一次次的掌声,这样也鼓舞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值得他人称赞的优点,从而对生活对学习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果。另外情感互动在本堂课整个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从师生互动来看,我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整理查找六个历史故事时,我采用看谁找得快找得准,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最后查找的资料一起评比。于是很多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还不时都有学生到我这里来询问查找的情况。我开始和很多学生一样查出的资料非常繁多,面面俱到,后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很麻烦,而有一个学生整理的资料比我们都简洁,直接扣住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在他的启发下,我发现自己也犯了很大一个错误,抛开原文,没有目标,所以很不可取。后来我在同学们中指出自己的不足,极大地表扬了那位准备非常简洁的同学,号召班级所有同学包括老师都象他学习重新整理自己的资料。于是大家又开始了明确目标后的第二轮准备,结果都非常理想。从整个过程来看,老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准备活动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学生中知道自己的不足,老师与学生互帮互助一起成长。尤其在展示过程中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对老师作业的期望性很高,其实这也在无形中要求我们教师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做出更高的要求。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看,课后作业我布置了一道题:以“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针对身边处于困境中的某一同学说几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