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题目:课程调整以及观音桥小学融合教育实践院系: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年级:2012级姓名:陶宏学号:201205035962013年12月12日主要内容一、课程调整(一)定义(二)产生背景及现状(三)课程调整模式全方位课程设计(四)课程调整原则(五)ABC分析法二、观音桥实践(一)观音桥小学辅读班简介及实践准备(二)个案评量(三)选定长、短期目标(四)设定课程表(五)实施教学(六)课程评价(七)教师自我评价(八)学期总结及下学期的计划三、展望未来一、课程调整(一)定义指针对融合班的特殊需求学生,为满足其个别化教育需求,对照普通班级课程而作的课程模式选择和执行。融合包含三个层次:物理空间的融合、社会性的融合和课程的融合。(二)产生背景1、美国人权运动的推动使许多残疾儿童从养护机构、特教学校、特教班到普通学校的普通班学习。2、1998年,教育部门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经验提出了: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特殊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级和随班就读为主体,进入残疾儿童教育的新格局。3、以我的了解,我国现在的随班就读的融合任然还比较少,多的还是特殊学校和辅读班。在融合班级学校或者融合教育班级里面,做的很好的也不多,所以,融合教育还需要我们特教人的大力发展。(三)课程调整模式1、添加式课程增加课程内容的难度或扩展其广泛度,如电脑程序设计2、辅助性课程动机策略课程、学习策略课程、元认知策略课程。如重庆师范大学的《融合教育中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学习适应辅助课程纲要》,将课程分为了许多领域,再分为许多目标,老师可以根据目标评估后设计课程;再如《双溪》,同样如此。3、矫正式课程资源教师方案、小老师、合作学习4、补救式课程减少分量、降低难度5、适应式课程与生活和职业相关的课程6、补偿式课程即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主要为居家生活、休闲生活、学校/职业生活等领域7、沟通与行动课程及相关服务课程全方设位课程计。如语言训练课程、动作训练课程全方位课程设计是融合教育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整合、学生只有层次上的不同、表现出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尊重,具有使用者做多、满足多种需求、弹性大、重视评量、结合了特殊学生需求与知识的特点。(四)课程调整原则1、学习历程调整原则(1)善用各种能引发学习潜能之学习策略(2)采用工作分析、多元感官、直接教学、多层次教学、合作学习、合作教学与教学方法(3)针对资赋优异的学生,增强情感意志培养2、学习评量调整原则多元评量:动态评量、档案评量、实做评量、生态评量与克成本位评量。视个别需求提供评量时间、地点与方式的调整,或进行内容、题项与量题数增删内容的等评调整3、学习环境调整原则安全、安心且无障碍根据个别需求进行教室位置与动线规划、学习区及座位等环境调整4、学习内容调整原则加深:加深能力指标的难度加广:增加能力指标的广度与多元性简化:降低能力指标的难度减量:减少部分能力指标的内容分解:将能力指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不同或同一阶段分开学习段替代:需以其他方式达成指标(五)ABC分析法1、解释:A即前提条件,B即行为,C即行为后果2、前提要件之诊断:(1)、近期前提条件,(2)远期前提要件3、行为问题诊断即处理方案4、评价现有处理方案5、改进之后的处理方法6、案例分析个案姓名:王**性别:男年龄:14行为功能分析:为了逃避做作业,满足自我的心理安稳,获得家长老师的夸奖。前提条件:有时候逃避做作业,有时候和同学发生矛盾。行为:到处跑、哭,主动要求老师或者家长打他,会把手拿出来,低着头,恭恭敬敬地要求打他,不打会一直哭,而且打轻了也会一直哭。行为后果:老师或者家长打手板。处理方式分析:案例形成这种惯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在他前面的十几个年岁里面,可能都是这样过的。这种处理方式不好,长期会导致案例的负面心情,老是觉得自己不好;认为解决事情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挨打。改进方法:在他要求打他的时候,忽视他的行为,告诉他只要认错就好了,一直重复做,不能停。在课程中也可以涉及相关知识。二、观音桥小学融合教育实践(一)观音桥小学辅读班简介及实践准备1、简介观音桥小学辅读班一共有13名学生,他们年龄不一,程度不一(很难让所有同学都能很好的学校),用得是小学二年级的教科书;有四个老师教他们,其中有两个都是快要退休的,有一个是学校主任(看出学校对辅读班是否重视,看出观音桥小学的融合教育是否是实至名归)。2、教学模式老师统一上课,家长陪读;老师也实行的有个别化教学,那就是个别指导和作业不同;实行全天制,家长陪同,中午在校用餐;上午基本上是学科性课程(当然也有一些潜在课程),下午基本上是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这是他们老师专门设计的;老师利用编歌词来促进同学们学习,是不错的教学方法。3、实践准备接受任务:上李丹老师的第一节课,她就
课程调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