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景物描写方法论福清二中魏敏景物描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在记叙文中不仅有大量的写景为主的文章,就是以写人写事为主的文章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事件的面貌,也常常写景。上乘的景物描写应当是情趣盎然,耐人寻味的,也是个性鲜活的。当然景物描写也是有一定具体方法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是可以写好景物的,这里只介绍常见的几种方法,供我们学习和借鉴。一、 抓住特点,准确描画写人要有个性,写景要有特色,要想给人独特鲜明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可以说,这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任何一个景物都是许多物象构成的,但我们不能将它们从头到尾、不分巨细地全部描写出来,而要抓住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加以描写,这样,才能避免“千景一律”的弊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任何一个景物都是许多物象构成的,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为三峡最险处。杜甫《苏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预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预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预大如象,瞿塘不可上。……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的水声;……”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所写的三个“峡”就各具特色,毫无雷同:瞿塘峡雄奇、险峻,巫峡奇丽秀美,而西陵峡则突出它的险恶。在上面的选段中,作者先用“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来总写瞿塘的险峻。然后引用杜甫的诗句和古时歌谣极力渲染它的险要,最后又用“激流澎湃,涛如雷鸣”和“一片哗啦啦”等语句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展示江流的险峻气魄。这就有力地突出了瞿塘峡的独特之美。注意要抓住特点,就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同学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二、 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这样,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远视和近看,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运用这种方法,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代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才是成功的。三、 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景物的画面就可以井然有序的展开。时间顺序: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一个样子。因而,许多作者常常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亲近自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