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野外地质实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专业班级09勘查一班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报告编写蒋晓青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所属小组第四组小组成员刘伟刘为民王磊代杰锋丁磊黄云蒋晓青赵晴指导老师席培胜刘珺王桦施国栋提交日期2011年6月22日目录第一章前言 2第一节实习目的 2第二节实习任务 2第三节实习要求 2第四节实习路线 3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4第一节实习区地理环境 4第二节巢湖市北部地质调查简史 5第三章地层 6第一节概述 6第二节实习中观察到的地层 6第四章构造 9第一节褶皱 9第二节断层 11第三节节理 13第五章地质现象及特殊地貌 14第一节地质现象 14第二节特殊地貌 15第六章地质灾害及预防 16第一节滑坡及其防治 16第二节崩塌及其防治 16第七章实测地质剖面 18第一节概述 18第二节实测狮子口剖面 18第八章实习之感 20图版 21参考文献 23巢湖地质实习得分表 24第一章前言第一节实习目的区域地质调查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这一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 我们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实习,要求学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二节实习任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熟悉实习区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厚度和接触关系,认识实习区沉积岩层中的原生构造(波痕、斜层理、缝合线、虫迹等),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实习区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追溯构造演化史;掌握直线法、导线法实测地层剖面以及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图等主要图件的编制方法和绘图基本技能;掌握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方法和要求。 、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第四节实习路线 五月十七日:上午八点在土木楼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各位带队老师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