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有朋友的感觉教学要求:1、了解作为心理需求的友谊特征、友谊与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系2、理解跨越交往的障碍,获得真正的友谊对于学生个人的重要性3、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内容分析:本课包括引言和“友谊,心灵的需要”、“友谊,与成长同行”、“跨越障碍,寻求友谊”三个部分。引言以学生的心情和想法引入,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在生活、学习中朋友的重要性,引出友谊这一生活主题;第一部分“友谊,心灵的需要”侧重强调,中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友谊,即和朋友的关系问题。这既是我们的精神需求,也是人生最宝贵的情感之一;第二部分“友谊,与成长同行”侧重强调友谊与学生个人成长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友谊对自己发展的价值;第三部分“跨越障碍,寻求友谊”则针对生活现实中友谊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启发学生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科书设计的课堂活动中总结出克服交往障碍、获得友谊的规则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一部分:“友谊,心灵的需要”(本部分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共性的角度,强调人们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更加重要的精神需求。友谊就是精神需求之一,以“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说明友谊对于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第二层次】从学生实际生活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随着自己的成长,对与同辈间友谊的渴望和向往是必然的,通过“有了烦恼跟谁说”活动说明友谊是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是对第一层次含义的“解释”。【第三层次】承接第二层次,强调友谊是我们最宝贵的情感之一,并以罗兰的“谈朋友”和分享活动,让学生体验有朋友的感觉,进一步说明友谊的重要性。本部分三个层次的内容主要都是围绕学生自己的分享活动,材料和活动主题的内容不局限于课内,更多地应从课外搜集。内容和范围可随具体的教学情形予以增减。本部分内容重点在第二层次。第二部分:友谊,与成长同行(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强调友谊对于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友谊时刻伴随学生成长的过程。以教科书中的那首小诗作为“引子”。【第二层次】教科书用了一篇学生习作,说明个人发展需要友谊的支持,再通过活动加深这一体验。本部分教科书作了简洁的处理,即主要通过让学生讨论来获得成长的感受和体验。在表述上分为两个层次,并不是说这两个层次就是孤立的和分离的,而是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三部分:跨越障碍,寻求友谊(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交流和沟通问题,特别是与同辈的同学、朋友之间的问题,教科书以学生经历的材料为引子。【第二层次】分析解决交往问题的“方式或途径”,强调真诚培育、努力付出是跨越障碍和获得友谊的基础或基本途径。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当围绕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寻找“途径”。本部分以第二层次为重点。第一、二部分友谊,心灵的需要;友谊,与成长同行1、课时:建议合用1课时。2、重点:懂得友
第三课有朋友的感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