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行為第一組491580067高雅芝491580342黃秀娟491580354郭怡君491580603李詠妍目錄攻擊行為的定義………………………………3攻擊行為的類型………………………………3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3學派所提出針對攻擊行為之輔導方法………6個案分析………………………………………9建議……………………………………………15結論……………………………………………15問題討論………………………………………16參考文獻………………………………………19攻擊行為的定義動機論:此論點較強調攻擊的內在動機,認為攻擊的”意圖”很重要,Goldstein(1995)提出”於意志、心理或行為上從事傷害他人的行為,且意圖傷害他人不論目的是否能達成,均視為攻擊行為”。行為論:Buss(1961)指出”攻擊是將有還的刺激傳送到其他個體的行為”;王大延(民85)定義攻擊行為是”廣義而言,攻擊行為指行為結果導致他人生理與心理傷害,其範圍則含括飛肉體攻擊與肉體攻擊行為;狹義而言,則指以暴力加諸於人,造成肉體或財物的傷害而言”。社會學習論:Bandura(1973)強調攻擊行為係為環境條件、行為本身及個人之認知變項等三個因素交互影響,加上個體過去的社會成長經驗而產生。Bandura定義出”攻擊是一種包含產生傷害及破壞效果之行為,及社會標籤過程的複雜事件”。認知行為論:Lochman、Burch、Curry和Lamprom(1984)提出”在知覺激怒與挫折的情境中,由於不適當認知過程的一種行為反應”,主要強調攻擊行為中認知因素的介入,包括認知的評價、人際問題的防衛性,也與被激怒及生氣概念的敵意歸因有關。攻擊行為的類型以攻擊的動機或目的來分類工具性攻擊:因競爭或挫折而出現之反應,用攻擊為手段藉以達到某種利益。敵意性攻擊:遭威脅後之反應,攻擊目的是反擊加害者,使其受到精神或肉體的痛苦。以攻擊的目標來分類外導性攻擊行為:指自我專斷、犧牲他人、破壞社會的行為,如:打架、暴力破壞、傷害小動物等等。內導性攻擊行為:指自毀性行為,如:自殘、自虐、自殺。以攻擊的表現方式來分類肢體攻擊:用肢體攻擊別人身體部位、破壞物品等等。口語攻擊:辱罵、諷刺等等,常是肢體攻擊的導火線。心理攻擊:懷疑、憎恨等等。關係性攻擊:聯合他人排擠、情感孤立或背後批評等等。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生理因素精神分析論:Freud(引自郭國楨,民77)主張人生來則具有”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當”死之本能”向內發展會以自殺的方式出現,向外則是敵意、毀滅與謀殺,Freud相信這種攻擊能量必須被釋放,以免逐漸累積造成生病,此觀點被稱隻為”水壓理論”。生物本能論:動物行為學家KonradLorenz(王守珍譯,民79)認為攻擊乃所有動物的固有生存本能,他指出”攻擊性沒有傳統精神分析學家所想的毀滅本質,而實在是與生俱來,為保存生命的結構中不可少的部分”。此觀點強調,若一昧壓抑或懲罰攻擊行為,使攻擊能量無法適度抒發,會造成無可收拾的後果。遺傳論:王大延(民85)認為攻擊行為是遺傳而來的,正常人染色體男生是46XY,女生是46XX;而有攻擊傾向者,其大23對染色體會多出一個X或Y;Mednick,Gabriellic和Hutchings(1984)等人研究丹麥被收養者之犯罪紀錄,發現被收養者的犯罪率受到原生父母的被定罪次數影響,而與養父母無關(引自吳建昌,民89)。生理機制:睪固酮是一種男性賀爾蒙,從研究發現此賀爾蒙會增加動物的攻擊行為,而在人類身上也有同樣的發現,犯罪者身上的睪固酮明顯高於非犯罪者,另外,此觀點也可以用來說明男性的攻擊性會高於女性(Kreuz&Rose,1992;Strand,1983);學者Satterfield,Hopper&Schell(引自王大延,民85)提出腦傷觀點,他們研究發現,犯罪的青少年犯其腦傷的比例明顯高於一般青少年。其它還有向內分泌失調或感覺統合失調,會導致情緒失控而攻擊別人。心理因素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個體對環境及他人的互動,所形成對自己的主觀看法,它是個體對自己的態度、認知及評價)較低、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低。認知:常會將訊息做敵意歸因(根據他人言行表現的線索,判斷其行為的意圖為不友善),無法產生有效的問題解決能力。情緒:長期情緒的不平衡(長期持續的痛苦,強烈的願望無法達成或一直受到極大的限制,當憤怒累積到個體無法承受的程度,又無適當的宣洩管道,便會產生攻擊行為)、情緒容易激動憤怒或焦慮。家庭因素家庭社經背景(物質):家庭經濟條件差和生活貧困直接影響兒童生活的品質,並影響行為和智能的發展;Huston發現居住在貧困地區的家庭,是問題兒童的高危險群,其中包括不良健康狀況、行為及情緒的不適應、智力發展遲緩等等。家庭環境:居住地區的社會支持系統較少、環境
攻击行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