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07-10-15实施2007-09-28发布针螺茶栽培技术规范DB35/T762—2007DB35福建省地方标准 前言本标准为《针螺茶栽培技术规范》、《针螺茶加工技术规范》、《针螺茶成品茶》系列标准之一。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三明市茶叶技术推广站、尤溪县农业局、福建省农业厅茶叶科。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森知、杜起洪、余文权、张春良、蔡亦荣、刘钊、林乐全、张建华。Ⅰ针螺茶栽培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针螺茶生产茶园的选择与规划、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和茶叶采摘等。本标准适用于针螺茶生产茶园的栽培管理。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一)GB/(二)GB/(三)GB/(四)GB/(五)GB/(六)GB/T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GB11767-2003茶树种子和苗木NY/T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DB35/T764-2007针螺茶成品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针螺茶按DB35/T764-2007执行。发芽期以该品种在产地一芽一叶期的早晚表示。无性系世代用无性方法(扦插、压条等)繁衍的品种,性状相对一致。农药残留残留在茶叶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的总称。安全间隔期在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制为安全成品茶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防治指标病虫等有害生物危害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防治适期病虫等有害生物生长过程中,最适合进行防治的时期。茶叶专用肥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用于茶园的各类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肥料。农业防治通过茶树栽培管理过程中一系列技术的具体应用,来消灭或控制病虫害的方法。物理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进行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有益的生物来控制、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利用某些低毒化学物质即农药来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把各种防治方法作为一个整体,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掌握重点,取长补短,密切配合,力求达到“防重于治”,安全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生产茶园的选择与规划生产茶园的选择除应符合NY/T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气候气温年平均气温16℃以上,极端最低温度不低于-10℃;生长季节的月平均气温15℃以上;最适宜生长的气温是20℃~28℃;茶树生长年≥10℃积温4500℃以上。湿度空气相对湿度65%~90%。降雨量年降雨量1200mm以上,生长季节的月降雨量在100mm左右。土壤土壤类型红壤、黄壤、棕色森林土等。土壤结构土壤应具有保水透水能力,通气性良好。土层深度
本标准为针螺茶栽培技术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