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独龙江从天而降,一个因江而生的民族,在解放后终于迎来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独龙族。千百年来一直守护在独龙江畔的独龙族,过着靠天吃饭、狩猎捕鱼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独龙族同胞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进现代社会的繁华。“官当得再大,如果自己的同胞还穷得衣服都穿不起,别人照样会笑话你。”一个从乡长到县长、再到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独龙族干部,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高德荣”,不因职位变迁,只因心中有百姓,如一面旗帜一样迅速飘扬起来。对独龙江畔独龙族的深入了解,源自对贡山“老县长”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收集图片,把关于高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认真读了个遍,当看到他的照片时,似乎有点老土,但这才是真正的接地气官员,一个人的高大,不在身材的高大或者着装的华丽。两进两出高黎贡山,高德荣同志的每一次选择,都与贡山人民的发展水乳交融,每一条崭新的路途上,都是执着坚守,不计得失,从独龙江来,回独龙江去,一辈子苦干实干,倾心尽力为完成一件大事而来,那就是让4300名独龙族同胞尽快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独龙族父老兄弟姐妹是平等的,没有头人。如果有头人,那就是共产党。”高德荣如是说。在他身上从来就没有“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的说法,他自己就是群众,始终把自己看成一名群众,主动放弃城市生活,把办公室搬到艰苦的独龙江,搬到豪爽的独龙族群众中去,38年一如既往为民务实,不负党恩、不改本色。高德荣正在用他的实际行动努力改变着独龙江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口中喊出的口号,没有一句是空号,他勤勤恳恳用尽毕生精力的实践向大家诠释了一个独龙江儿女的高尚情怀。蒸蒸日上的独龙江,有了专家、学者、作家、民营企业家;通了电话、电视、手机、互联网,独龙族群众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从这些点点滴滴来看,“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临近寒冬,美丽的独龙江乡又被雪花妆扮得银装素裹,那里将成为世外桃源,独龙江人民将与世隔绝长达半年之久。岁月如梭,从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下来的“老县长”,为了打开一条独龙乡同胞的生命通道、发展通道,一头又扎进了独龙江乡,完成童年时期种下的梦想,。“老县长”的公仆形象,是高德荣同志一步一步在美丽的独龙江畔走出来的,如今早已牢牢定格在独龙族同胞心中。老百姓的一句“老县长”,凝聚的是群众对他的信任,也是他一生的自豪。他说:“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是他最大的快乐。”学习高德荣,要学习他的价值追求,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独龙江畔,把独龙族同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作为毕生追求。高德荣同志为我们树起了又一个模范标杆,也为我们立起了又一面闪亮的“活镜子。”“一大堆计划不如为群众办一件实事。”这是高德荣常挂在嘴上的话,了解高德荣的人都知道,他的“办公室”在车上、乡镇、村寨和各部委办局里,因为勤于下乡调研,对乡情、村情都非常熟悉,一些乡镇领导都怕他来调研,因为有些情况高德荣比他们还掌握得清楚,而且他从不听干部的汇报,而是入村入户去调查、了解情况。工作结束后,他就会进屋坐下来和村民拉家常,碰上家里实在困难的,他总会留下一两百块钱。在怒江贡山,高德荣极具知名度,尽管已经是厅级干部,人们还是亲切地称他为
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汇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