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一、人格结构早期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适应、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阻碍。前意识是指没有出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然而,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能够观看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专门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要紧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晚期,弗洛伊德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讲,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明白。只是,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能够看到本我在起作用。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欢乐原则”工作,即追求欢乐,躲避痛苦。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进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为所欲为,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确实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进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因此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如此,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阻碍伊底,而是关心伊底最终合理获得欢乐的满足。超我,确实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处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依照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处而受到阻止。这些带来奖赏和惩处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操纵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操纵时,就能够讲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进展。充分进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处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处(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要紧功能是操纵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欢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因此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判本我责备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查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查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进展,假如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进展。二、心理性欲与人格进展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进展时期,儿童在这些时期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事实上,弗洛伊德相信成年人格实际上是在生命的第五年就已形成。每一时期的划分是以动欲区的转移为依据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进展,要紧是本能的进展,本能的根源在于躯体的紧张状态,多集中在躯体的某些部位,称为动欲区。动欲区在进展的早期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口腔,其次是肛门,然后是生殖器,据此他将人格进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埋伏期和生殖期。每个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专门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进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假如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那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停滞现象”。“停滞”与“退行”是紧密联系的。所谓“退行”是指当个人受到挫折或焦虑时,他就会返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概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