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生锈了》教学设计课题铁生锈了总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铁生锈了》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而铁生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学情分析本班级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本课训练的重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探究其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能设计合理完整的实验论证自己的假设,并能坚持观察记录。教学策略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体现在课前探究和质疑导入这两个环节中)、探究发现法(在探究过程中的学生动手实验和猜一猜这两个环节中体现)、实验探索法和小组讨论法(在探究过程中的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这个环节中体现)以及归纳总结法。教学理念基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具体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学生围绕一些生活中铁生锈的事例,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思路和程序。2、动手操作,解释原因。3、验证先前假设,形成结论。4、对结论进行反验证。5、总结收获。教学准备学生每组准备(两人一组):铁片、铁锈片、磁铁、铁锤、毛巾、电流检测器、铁钉教师准备:课件、铁锈粉、餐巾纸、表格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课前探究(二)质疑导入(一)出示生锈图片引入。1、课前布置找找身边铁生锈现象。很多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2、揭题。(二)观察铁锈,与铁进行对比实验。1、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片、铁锈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的不同。(出示比较记录表一)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自己了解铁的知识。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2分钟8分钟(三)探究过程学生记录汇报交流。独立猜想后小组交流。(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使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从观察
《铁的生锈》教学设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