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铁矿项目经验教训项目简介在,,分两次从澳大利亚富豪ClivePalmer(Mineralogy公司的负责人)手里买下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Iron的全部股权。中澳铁矿项目开工于,原计划投资42亿美元,于建成投产。但项目开工后,投资一路水涨船高,几度陷于停顿,直至七年后才装运首船矿石,此时资本金投入已近百亿美元。该项目要彻底完工,仍需追加投资。这桩始于金融危机前夕的海外资源投资,被认为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典型失败案例。对澳大利亚法律法规缺乏了解,不熟悉当地的文化观念在澳大利亚,安全和环保问题上从不通融,这都令中澳项目的实际发生成本,远高于中方此前的乐观估算。在非洲,中资企业往往能够经过政府间的协调,争取设备、材料、签证等方面的一切便利。但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所有流程都有明确而严苛的规定。以进口设备为例,所有设备不但要符合欧洲的CE标准,还必须要符合澳洲标准。每一张建设图纸,都要有具有澳洲资质的工程师签字。中国承包企业认为,如果工期来不及,大不了像国内一样,搞“白加黑”、“五加二”。没想到澳大利亚工人工资按小时计算,工会力量很强,不能随便加班;而且实行“9+5”模式,工作9天,休息5天,到点就走人。基础设施投资大幅上涨该项目规模大,生产流程长,需要配套包括港口、道路、管道、海水淡化厂和发电厂设施,同时产能扩大、增加投资、受制澳洲环保要求等带来工期延长和资金压力。这些配套基础设施都是数亿美元的规模,在一系列的多米诺效应下,该项目投资不断增加。缺乏经验,技术难度预计不足中澳项目的磁铁矿铁含量较低,只有经过选矿后才能用于钢铁生产。选矿工艺包括破碎、筛癣研磨、分淹过滤,即使中国最有经验的钢铁企业,也没有开发如此大规模磁铁矿的经验和能力。按照正规程序,项目第一步应先将若干吨矿石样本运回国内进行大规模工业化试验、论证,而在中澳铁矿项目中,这个重要环节存在缺失。中澳铁矿项目最终被迫使用了全新的工艺进行磁铁矿选矿,其工程规模之巨大、系统之复杂远远超出最初的预期。相关技术和设备投入高于一般铁矿石的磨眩。不熟悉当地的劳工政策澳大利亚政府要求所有上岗工人必须经过全英文的资格认证,大量中国廉价劳工因签证而被拒之门外。受制于承包商能力中冶,中信泰富最初于与中冶签订工程总承包(EPC)合同,后者负责整个项目的选矿主工艺流程六条生产线的建设,。按照合同,中澳铁矿项目分两个部分,中信泰富矿业公司组织建设海水淡化厂、电厂以及码头等公辅设施,中冶则承建主工艺流程。中资企业习惯于先报出低价,再随着项目进行追加投入。此后中冶几易其价,,这还只是建成两条生产线的金额。与此同时,中治也垫付了大量资金。对于项目建设实际发生的总成本,中信和中冶同意用独立第三方对项目进行审计并将参照审计结果进行协商确定费用分担以办理工程结算。中冶在海外做过很多项目,可是没有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做项目的经验。当初在做整体设计时,中冶试图照搬此前经验,比如认为能够大量使用中国劳工等等,后来都被证明不可行。澳大利亚政府要求所有上岗工人必须经过全英文的资格认证,大量中国廉价劳工因签证而被拒之门外。另外,在澳大利亚,安全和环保问题上从不通融,这都令中澳项目的实际发生
2020年中信泰富中澳铁矿项目经验教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