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第一章王阳明的人生第二章王阳明的心学第三章心学对我们的启示第四章一点儿感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百科[]王阳明简介1472年王阳明人物生平生于浙江余姚,早慧却不会说话,后改名为“守仁”,随后就开口说话了1483年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认为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守仁格竹”。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步入仕途1489年1499年辞官回乡,宣讲“心学”总督两广,平叛广西民变病逝于(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1527年平定宁王叛乱1517年平定江西被贬龙场,开始悟道。在北京立志成圣为宗旨公开讲学1505年1507年1519年1526年1529年1、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2、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3、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一生俯首拜阳明。【影响】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个人功绩01心学思想02主要成就:王阳明纪录片频道>纪录片列表>人物视频:王阳明第一章王阳明的人生第二章王阳明的心学第三章心学对我们的启示第四章知行合一的修炼“心学”是王阳明继陆九渊创立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想,也是王阳明一生最大的贡献。他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的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的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已的行为实践。何为心学,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心就是天理。精髓[]王阳明的“心学”学说王阳明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