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80、,如《丹心谱》(1978年,苏叔阳编剧)、《有这样一个小院》(1979年,李龙云编剧)、《报春花》(1979年,崔德志编剧,刘喜廷导演),《陈毅市长》(1980年,沙叶新编剧,胡思庆导演),《明月初照人》(1981年,白峰溪编剧,陈颙导演),《红白喜事》(1984年,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编剧,林兆华导演),《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1985年,刘树刚编剧,田成仁、吴晓江导演)等。《救救她》(1979年,赵国庆编剧)、《权与法》(1979年,邢益勋编剧)、《灰色王国的黎明》(1980年,中英杰编剧)等剧,都曾因其及时提出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身问题、平反冤假错案问题、失足青年问题、权大于法的问题、封建残余的问题等等),而引起极大反响。.关于《假如我是真的》声音作者将支流当成了主流,反映出社会关系的本质,没有表现出时代前进的要求与历史发展的趋势。(漠雁《文艺作品要有益于振奋人民革命精神》).戏剧观讨论在关于戏剧观念的讨论中,对旧的戏剧观念,亦即长期以来流行的单一的易卜生社会问题剧模式,和受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影响的制造生活幻觉的第四堵墙即写实戏剧模式进行了反思与质疑。对戏剧重在表现人的意识、人的灵魂,舞台时空应当具有假定性等现代戏剧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然,这场讨论也留下一些遗憾。比如,对戏剧如何塑造“人”这一问题未作展开,被淹没在探讨舞台形式的声浪里。.探索戏剧指8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出现的一些富有求新精神和新锐特点的戏剧,它打破日益僵化的戏剧旧有模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发挥艺术创造者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艺术特点。1980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演出了话剧《屋外有热流》(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该剧通过对兄妹三人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的展示,提出了“人究竟应当怎样活着才算有价值”这一问题。已经死去的人格高尚的哥哥,会不时地以真实生动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他可以穿墙而过,也可能飘忽即逝。“鬼魂”“冷”“热”等带有明显的象征寓意。.《WM》(又名《我们》),写了一群走过文革岁月的年轻人的经历,剧中的每一幕均都发生在特定的季节里,冬、春、夏、秋时序更迭,暗喻剧中所呈现的递进的人生境界。演出时,舞台的假定性得以充分展示,来展示戏剧表现生活的潜能。《狗儿爷涅槃》(刘锦云编剧)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表达了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对富裕生活的渴望。但极“左”的农村政策,却令他的人生曲折多艰,心灵饱受重创,以致精神陷入迷狂。在结构上,采用意识流与倒叙交叉互用的方法构置情节,用心理外化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深层心理。《桑树坪纪事》,由陈子度、杨健、朱晓平根据朱小平同名小说改编,中央戏剧学院干修班学生首演于1988年。故事发生于文革时期,在一个偏远、封闭的西北山村--桑树坪,世世代代居住着一群为生存而奋争的人们。作者吸纳现代主义戏剧艺术手法,将写意和写实、情与理、再现与表现等交融一起。沙叶新1939年生于江苏南京,回族,1957年考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学习。1963年开始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他的作品《假如我是真的》《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等均引起争议。
80、90年代戏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