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但愿我们不再迟到.pdf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出品:深度报道部编辑:任鹏设计:壹纸工作室许雁爽组版:颜莉周刊B01-B04星期一2014. 6. 16深度决定高度新闻影响生活深读本报深度记者刘志浩自杀的93岁老兵6月12日,被称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迎接抗日远征军遗骸活动在边陲小城云南腾冲举办的时候,作为国内最早研究并熟悉这段历史的当地学者之一,李正并未接受邀请,而是躲进一处僻静角落,给一群来自外地的学生上课———讲述腾冲战役、松山战役。面对那段惨痛而悲壮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纪念方式。对李正来说,他更喜欢的方式之一,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讲解,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发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云南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大学……这几年有不少学校留下过李正的足迹。每当看到学生们或恍然大悟,或愤慨难耐的表情,李正知道,他又一次成功点亮了一些人脑子中“被忽略的历史空白点”。已到古稀之年的李正,现在愿意把更多经历放在讲课上,对于授课的邀请,李正几乎从不拒绝。他的原则是先上课,至于给不给讲课费,绝不在他关心的范围内,为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早几年前,李正做得更多的工作,是野外考察和走访老兵———“如果你不进行调查,不到当时远征军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不跟参与者聊一聊,又凭什么告诉人们那段历史是真的?”以民间“布衣学者”自居的李正,对做学问有着自己的理解。三十余年间,究竟爬过多少次当年滇缅抗日主战场之一的高黎贡山,李正自己都记不清楚了。而邻近的保山、龙陵、松山乃至缅甸,更是处处留下了他的踪迹。对于这段历史的参与者,李正更是投入了巨大心血。三十余年下来,他探访过的老兵已有数百之多:“他们太需要别人的理解了。”这些经历被李正写进《1942—1944腾冲战役田野考察笔记》、《1942—1944腾冲战役亲历者访谈录》等书中。至今令他念念不忘的,是一位叫做蒋绍福的老兵。十余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正在腾冲县倪家铺村遇到一位93岁、曾在远征军53军警卫营服役的老兵蒋绍福。老人看他拿着相机,就提出让他帮忙拍照,因为他这辈子没有拍过一张照片,担心“一旦走了,棺材上连张照片都没有”。李正很快就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再一次带人到蒋绍福家对其进行访谈时,蒋绍福拿出李正为他拍的照片向大家展示,并告诉大家,他死后棺材上终于有照片了。随行的摄相师被感动,认真地为老人拍了一张肖像,并告知老人制作好后将转交给他。照片半年后才到了李正手上,他再次带着照片来到蒋绍福所住的村子,却得到老人自杀的噩耗。作为一段伟大历史进程的一分子,老兵的倏然而逝让李正有些不解。几经打探,他才知道了真相:原来,此前一位好心人每个月通过当地政府资助老人50元钱,后来因经济原因不再支付,老人以为政府故意不给,进而产生误解,担心“是不是又有运动要整人”。加之家人的不解与暴力,这位老人最后选择了自杀。李正说,这位老人已经成为他心中的隐痛,而对这段历史的抢救也由此变得更加紧迫,因为这些抗战老兵“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没了。但愿我们不再迟到”。再过5年,差不多都“走”完了就李正而言,走上滇西抗战研究并进而参与老兵救助,并非偶然。70年前,一个蚕豆花开的季节,李正出生在边陲小城腾冲。彼时距离抗日远征军以9000多条鲜活生命拼得腾冲光复,仅仅过去半年时间。于是,仍笼罩在喜悦中的父母,欣然为他取乳名“胜利”。从那时起,一段对于后来许多普通中国人来说感到陌生的历史,注定要被他所接续。这一切,就始

但愿我们不再迟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oy_001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