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中文系与我0505如果你是爱好文学的人,如果你是迷恋文字的人,如果你是热衷社团活动的人,如果你是想做党政机关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想往传媒方向发展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想往古典文学发展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儒家传统的人,那么,欢迎你读中大中文系。为什么这样说,让我从过去与未来,多维度历数中大中文人是如何炼成的。远的不说了,就83年到91年毕业的就有一大堆以下头衔的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委,南方周末原主编《中国青年报》社长兼总编辑、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兼社长、香港商报有限公司总裁兼香港商报社长、中国新闻社电影声像部编导、中新社广东分社经济采访组组长、湛江市委常委、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霞山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任汕头市副市长、民盟汕头市委主委、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广东电视台副台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政协主席,天涯社区总裁„„简单说来,就是南中国的媒体的黄埔军校,以及党政机关的骨干培训班,当然还有名导演例如07年8月被《南方周末》大篇幅报道的李缨,名作曲家例如陈小奇。当然还有就是一流的学者,例如长江学者、中大中文系教授吴承学(他妻子江艺平前几年是《南方周末》的主编),中大中文董上德教授、康保成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都是近十二十年来中大中文培养学者。中文系何以生产出这批人,首先当然是基本功扎实。中文系有一个很好的全程导师制的传统,就是大一写一百篇文章,大二写八篇书评,大三写学年论文,大四写毕业论文。这个历练,简直可以让一个人凤凰涅磐。大一让我们吟风弄月、伤春悲秋、剑指江山、气吞山河,只要想得出就能写得出,让我们惊讶于,不是原来文章应该怎样写,而是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然后就是开始在学术的门口徘徊的书评时代,我们开始注意思考的严密、逻辑的严谨、眼界的开阔以及见识的运用。在一番烈火中迎来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这都是有导师在旁指点,经过文章生产机式的训练,慢慢就开始能够用手中的笔,初次尝试知识就是力量。接下来就是何以会有这么些社会活动家。那就是因为中文系的课程问题。中文系的课其实不多,没有理工科的那些一周三四十节。我们大一大二才十来二十节,不过大三的选修课很多,累死人。然后由于时间空闲,可以让社团成为第二课堂。校内的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台都有中文人,当然不可少就是学生会。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图书馆一族”,躲进小楼成一统,管这个世界洪水滔天。反正中文系的考试和学术是分离的,学术作得好的人,通常成绩都不是很优秀,这个就是传统教学的弊端,没办法。不过死读书的人在考试里头可以占尽优势,不过,未来不是属于他们的。看一个人的底牌,就看他身边的朋友。看一个学科的底牌,就看它的学术底蕴。可以说,中大中文之所以孕育出这么多人才,就在于它的底蕴。古文字学的王力先生、容庚先生、商承祚先生,还有师承王国维的王季思先生都润泽着后来的黄田纪老师、吴承学老师、康保成老师、董上德老师,我们的古典文学尤其是戏曲研究是全国的重镇。当然文体学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还有以很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良知的女权主义者艾晓明教授为中心的性别教育论坛等,都是中文系在全国比较有名的研究中心。接下来就谈谈在中文系
中大中文系与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