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学案例0205清朝密电码不保密.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清朝密电码不保密为了大清最后一点尊严,遏止外线入侵,1879年李鸿章修建大沽到天津以及从天津兵工厂到李鸿章衙门的电报线路。这是中国大陆自主修建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建学堂、购设备,开始为建设津沪电报线路作准备。1881年12月,全长3075华里的津沪电报线路全线竣工,开放营业,收发公私电报,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但大清朝廷却一直不以为然。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这一震惊中外的喜讯,以电报形式,迅速传到了朝廷,带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很大惊喜。清廷终于实质性地认识到电报的重要性,开始在军机处建立电报档案。此后,高科技进入紫禁城。接收电报自然要使用电码,清朝编制的密电码很简单,且多年来一成不变。这种电报密码,说起来有些叫人哭笑不得。对外无密可保,对内却层层设防。按规定,电报密码本很多地方大员都不得接触,遇到急事,手拿电报却不能解读,只好眼睁睁坐失良机,贻误大事。据史载:大清北洋海军就曾经受过“密电码”的害。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一个重要具体原因,就是战前日本军方破译了清宫密电码。1894年6月22日,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致函清朝驻日公使汪风藻,商讨国事。次日,汪氏以密电码通信手段向国内总理衙门拍发了一份长篇电文,其中包括陆奥宗光给清朝驻日公使的函文。负责监听中方通讯的日本电信课长佐藤爱磨截获了这份电报,但发现使用中方通讯中的明码本无法译出这篇电文。根据情报了解到清廷电报加密的情况,于是这位电信课长分析了清政府给驻日公使的电文,通过电文对应的数码排列,发现了清廷密电码的编排规律。运用“暴力破解法”,佐藤在很短时间里,就破译了清廷使用的“密电码”。至此,清廷军事通信的密电码已经彻底失去了它的保密性。不幸的是,清廷对密电码泄密一事全然不知。因此,甲午战争期间,日方对清政府内部的虚实,陆军、海军的行踪及各方面的情况,全都了如指掌。点评:从案例中可以了解,保密工作历来就是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的,因为清王朝的粗心,导致泄密事件发生。可见,国与国的往来过程中,保密工作是何等重要。

教学案例0205清朝密电码不保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416612240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0-03-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