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餐的利与弊关闭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电影、录音、广播以及电视等新的传播媒体的诞生,西方开始了大众文化的革命,把工业化大生产的模式带入到文化领域,使得精神产品也开始大规模生产和消费。而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民众经久不衰的热情开始退潮,消费主义观念也开始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于是中国主流文化开始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无论是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或是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文化,都或者悄然退出或被挤出了文化舞台的中央。那些五彩缤纷但却昙花一现的文化“快餐”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文化市场。流行音乐、卡拉OK替代了古典音乐,迪斯科替代了芭蕾舞,通俗文学替代了严肃文学,千篇一律的肥皂剧替代了风格化的艺术电影。艺术家们不得不借助于种种商业包装了推销自己。在一种以宣泄和释放为目的的消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下,那个悲壮而崇高的普罗米修斯形象似乎正从中国文化中悄然淡出。这一切,标志着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在功能上它是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上它是一种无等级的泛市民文化。因而,我们能够说,大众文化是借助于现代文化工业日臻完美的传播技术和复制手段,为人们提供的是一种消遣性的“原始魔术”。它经过对观众无意识欲望的调用,为大众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快乐原则的狂欢节。它们放弃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历史意识、美学个性的孜孜以求,也不再把文化当作济世救民、普度众生的神赐法宝,不再用艺术来显示知识分子的精神优越和智力优越,来张扬普罗米修斯的人格力量和悲剧精神。它们仅仅只是一些无深度但却轻松自如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一种令人兴奋而又晕眩的视听时空,只有现象没有本质,只有偶然没有必然,一切朝生夕亡、转瞬即逝。这些文本供人消遣而不供人阐释,供人娱乐而不供人判断。它们华丽丰富,但又一无所有。文化最终名正言顺地成了一种文化游戏。于是,当难以数计的老百姓正沉浸在大众文化所编织的白日梦中怡然自得时,文化界却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大众文化是当代社会民主化的硕果,是社会稳定、文化平等、话语霸权解体的势力进步;而另一些观点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对文化、传统、信仰、价值观念的挑战,是物质对人类精神的专制,有的甚至把大众文化看成是人类心灵的鸦片、可卡因。 由此看来,大众文化已经不但仅是一个学术问题、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它与我们的生存发展,与我们社会的健康进步,与我们文明的延续繁衍息息相关。对于大众文化,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待。一方面,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当然不但仅是文化商人赚取利润的手段,它同时还有着不可替代的合理的社会和文化的功能。大众文化为处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现实世界”,人们将希望和热情、光荣与梦想编织进这个栩栩如生的人造的世界之中,而这个对象化的世界,又以其“在场”的逼真性使人们仿佛面正确是一个自在的真实,于是大众文化一遍又一遍地把那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世俗神话,为观者安排了一个虚幻的主体位置,含蓄地、有时甚至是赤裸裸地宣泄着人们心中所潜伏的各种无意识的冲动,从而使她们将幻想当作现实来体验,将主观的“善”当作客观的“真”来理解。大众文化为我们提供了
文化快餐的利与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