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愿景我们学校近两年,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小班化”的实践研究。然而对于“小班化”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特色,对于经历了“小班化”教学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又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呢?为此,我们展开了一次讨论交流。在这次讨论交流中,不少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建议以及个人观点。在“小班化”小学特色方面,经过我们小组的思维碰撞,整理出三大方面:紧扣“灵动”我校办学理念——灵动教育,具体分析为“办有灵魂的学校,塑有灵慧的教师,有灵气的学生”。而我们从一线教师的层面进行思考,“小班化”教学可以从“塑灵慧教师,育灵气学生”着手。从课堂上体现“灵动”,即是课堂中呈现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具体表现在:(1)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具有开创性、有效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启发;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而不能牵着学生,把他们的思维框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课堂上,“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就属于无效问题;也有些老师喜欢说问题的前面部分,让学生一起补充后面部分,这类问题其实就容易把学生思维框起来。课堂中,老师可以设计1、2个有讨论研究价值的问题,以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出更多讨论的空间。这样的老师是灵慧的,这样的学生是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2)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价值的,能够面向全体学习,对教学有推进的。而不能单纯为了体现活动而设计活动。这一点是我们一线老师经常没有注意到,在课堂上有些小组活动热热闹闹,但却没有活动的必要性,个人独自完成可能效果会更好。例如我曾经听过的品德课《我们学会遵守规则》中,老师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哪些行为是不守规则的行为。其实这个小组活动是没有必要的,孩子很容易在讨论中跑题变成互相指责,课堂效率就变低了。倒不如指名个别学生回答,然后小组讨论怎样减少或杜绝这类不守规则的行为更好。(3)“小班化”教学,并不应该以人数作为指标。它应该从每个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好发展这样的层面去衡量。在课堂中,教师要实现关注每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既可以打破人数的限制,也可以较好地实现全员的活动。但在课堂中,教师必须注意“合作学习”的角色分工,责任必须明确,活动才能落到实处。“四个角色”;“彩色铅笔”等等都是比较成熟的“合作学习”操作模式,我们可以借鉴。注重“观察”我们之所要减少班级人数,进行“小班化”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关注与发展。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必须成为一个会“观察”的老师。在校园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观察,着眼“小处”。从小处,发现学生的个性,根据个性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专长。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承认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语文或者数学,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觉得背书很轻松,计算很容易。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专长,有的学科学习很厉害,有的动手能力很强,有的逻辑思维很棒……这些特点,需要我们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这些特点,需要我们老师精心的培育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这样同样指向我们的评价体统必须有所改革,不能单一靠学科成绩,学业考试评价学生的好坏。这方面,今年新推出的“阳光评价体统”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启。尝试“创”经过小组老师们的出谋划策,初步提出几个教学特色的愿景。(1)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建议一天的学校生活可以这样安排:上午
我们“小班化”教学的愿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