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肝小叶结构.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肝小叶(hepaticlobule)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长约2nm,宽约1mm,成人肝约有50万~100万个肝小叶(图13-9)。小叶之间以少量结缔组织分隔,有的动物(如猪)的肝小叶分界明显,而人的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很少,相邻肝小叶常连成一片,分界不清(图13-10)。肝小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centralvein),中央静脉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和肝血窦。正常肝内的结缔组织仅占肝体积的4%左右,主要分布在肝小叶之间,肝小叶则占肝体积96%。肝细胞是构成肝小叶的主要成分,约占肝小叶体积的75%。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成板状,称为肝板(hepaticplate)。肝板凹凸不平,大致呈放射状,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结构。肝板之羊为肝血窦,血窦经肝板上的孔互相通连,形成网状管道(图13-11)。在切片中,肝板的断面呈索状,称肝索(ord)(图13-12)。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小管,称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也相互连接成网(图13-11)。(hepatocyte)体积较大,直径20~30μm,呈多面体形。肝细胞有三种不同的功能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和胆小管面。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增大。相邻肝细胞之间的连接面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结构(图13-13)。肝细胞核大而圆,居中央,常染色质丰富丰色浅,核膜清楚,核仁1至数个。部分肝细胞(约25%)有双核,有的肝细胞的核体积较大,为多倍体核。肝细胞核DNA含量分析,正常成体肝细胞以四倍体核占多数,约占肝细胞总数的70%左右,还有少量八倍体肝细胞。一般认为,双核肝细胞和多倍体肝细胞的功能比较活跃。肝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并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胞质内各种细胞器丰富而发达,并含有糖原,脂滴等内涵物(图13-14)。细胞器和内涵物的含量与分布常因细胞的功能状况或饮食变化而变动。在HE染色切片中,肝细胞质呈嗜酸性,并含有散在的嗜碱性物质,它是由粗面内质网组成的结构。线粒体:每个肝细胞约有2000个左右,遍布于胞质内,为肝细胞的功能活动不断提供能量。粗面内质网(RER):成群分布于胞质内,是肝细胞合成多种蛋白质的基地。血浆中的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脂蛋白、补体蛋白以及许多载体蛋白等都是在RER的核糖体上合成。然后经内质网池转移到高尔基复合体,组装形成运输小泡或直接经胞质的基质,从血窦面排出。滑面内质网(SER):广泛分布于胞质内,SER膜上有多种酶系分布,如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转移酶、合成酶等。肝细胞摄取的各种有机物可在SER进行连续的合成、分解、结合和转化等反应,故肝细胞SER有多种功能,如胆汁合成和胆红素、脂类与激素的代谢以及生物转化等。胆汁中的重要成分胆酸,是在SER的酶作用下由胆固醇转变而成。肝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的脂肪酸,是在SER的酶作用下由胆固醇转变而成。肝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的胆红素,在SER上的葡萄糖酸转移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经胆汁排出。肝细胞摄取的脂肪酸,在SER上再度酯化为甘油三脂,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多种激素尤其是类固醇激素的灭活,也是在SER上进行的。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有毒产物或从肠道吸收入肝的有害物质(药物、腐败产物等),经SER的酶氧化、还原、水解

肝小叶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0-03-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