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我县工业园区推进自主创新、实施“二次创业”,实现提质提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工业园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步伐,走出一条具有平阴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制订本规划。一、工业园区的现实基础及重要作用(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期间,平阴县工业园区按照招商引资承载区,体制创新实验区,经济发展集中区的发展定位,狠抓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协调服务水平,有力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运行质量的稳步提升,实现了园区经济的第一次大飞跃。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壮大。截至2010年底,园区共入驻企业141家(含东区、南区),比“十五”末增加72家,其中,规模企业59家,、、,、,年均分别增长30%、40%和48%。在工业的带动下,园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工业园区实现生产总值128亿元,比2005年增加93亿元,年均增长30%,,,年均增长67%,,,年均增长38%。园区于2006年成功晋升为升级开发区。二是重点产业快速发展。经多年滚动发展,形成了以齐发药业、鲁西化工、鸿瑞石化等为龙头企业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形成了以伊利乳业、阿胶制品、董老大食品、天源玫瑰等为龙头企业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亿元。形成了以玫德铸造、济南二机床、东岳压缩机、济锅华源锅炉等为龙头企业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东部片区形成了以山水水泥、丞华建材、盖世物流管桩等为龙头企业的水泥建材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亿元。南部片区形成了以汇九集团、玛钢铸造、建昌机械等为龙头企业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三是骨干企业不断膨胀。玫德铸造、山水水泥、伊利乳业、迪生电子等骨干企业不断膨胀,园区内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比“十五”末增加17家,占全县的比重达到26%。其中,山水水泥、黄河特钢等4家企业销售收入过5亿元,玫德铸造、伊利乳业2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截至2010年底,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9家,,分别比2005年增长490%和268%。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其中,中心片区,建成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增加到1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建成11万输变电站一座,,日供水5万方水厂一处,日处理6万吨的污水处理场一处,修建形成了“五纵八横”的道路框架,完成了主干道路和重要节点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得到有力提升;东部片区,,先后修建完成了“二横五纵”道路,进一步完善了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南部片区,,先后修建完成了8条道路,扎起了“四纵四横”道路框架,完成水、电的配套建设。五是招商引资成果显著。紧紧围绕“招商引资”这个中心工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招商成果显著,先后引进了包括济南伊利乳业、山东鸿瑞石化、济南机床二厂、大唐风电、丞华建材、盖世物流管桩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项目45个,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24个,过亿元的17个,过5亿元的1个,,、外资1944万美元。六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明显加强,企业更加重视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共申请专利153件,其中国家级专利76件,省级专利77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85件、38件和47件;国家驰名商标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个。截至2010年底,园区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比“十五”末增加4家,,占全县的比重达到15%,比2007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二)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和促进就业的主载体。——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10年,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
平阴县“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