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定位正名:特劳特、波特为什么还是错的?——裴中阳一、概念定义战略定位就是企业的发展方向,表现为一定的扩张路径取舍;它是在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进行正确评估、对自身的资源配置及核心能力进行客观判断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产业边界、商业形态和竞争地位,并奠立战略管理的必要基础。二、定位“三部曲”(一)产业边界。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所覆盖产业范畴的宽度,或者涉足产业链环节的跨度。确立产业边界一般有三大要点:第一,对产业的理解不能从企业自身专业或技术特性出发,而必须站在所服务的客户角度。第二,通吃整个产业链的比较少见,大产业中的一个领域(所谓品类)或环节往往也能成就大企业,确认并掌控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方为成功法宝。第三,产业边界是动态的。创业期、成长期的企业一定要高度专注,跻身行业第一阵营后,则必须重视打通产业链、整合资源,并及时拓宽产业边界或启动产业升级。(二)商业形态商业形态是指企业在相关产业中的组织类型和在产业链上的存在形态。在房地产行业中,有开发商、投资商、设计商、承造(建筑施工)商、装饰商、(销售)代理商、物业管理公司等商业形态。在更广泛的产业意义上,商业形态一般包括加工商、制造商、提供商、运营商、零售商和分销商等。需要指出的是,商业形态与商业模式有着本质不同。后者是指企业在满足客户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盈利模式,其必要基础正是商业形态。(三)竞争地位竞争地位是指企业在所处(竞争)行业中的相对地位或位置,一般可分为控制(制订规则)、主导(决定价格)、领先(引领趋势)、优势(左右格局)、维持(影响竞争烈度)和挣扎(构成产业生态)等六大类。不难理解,处于优势、维持等跟随地位的企业,低成本、聚焦几乎是必选的竞争策略。对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而言,控制产业链关键环节、谋求战略联盟才是优势所在;当然,还不能主动犯错误以给跟随者留下机会。总之,战略定位的“三部曲”就是确立产业边界、商业形态和竞争地位;其中,产业边界决定扩张路径与资源配置,商业形态决定盈利模式和组织平台,竞争地位决定竞争策
战略定位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