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目录重要手边常备、随时翻检经典书目初级:张之洞《书目答问》中高级: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略例: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张之洞论择书:唐以前书宜多读,为其少空言耳。大约秦以上书一字千金;由汉至隋,往往见宝,与其过也,必亦存之。唐至北宋,去半留半;南宋迄明,择善而从。《书目答问》写作于光绪元年1875,时张之洞年仅38岁。1876年刊刻。未满四十岁的张之洞,对新旧学问均能如此深研,令人感慨。这也为他20年后能推行新旧教育奠定了基础。张之洞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幸与劫《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朝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用了十年左右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纂修成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即《四库全书》。在纂修期间,对采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和一些没有采入的书籍,都曾分别编写内容提要;后来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汇成一书,即《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虽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撰,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成的。《四库全书总目》(全二册),[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修成,共抄七部,建七阁存书。但是由于历史和战争的原因,其中圆明园文源阁本毁于英法联军,镇江文宗阁本、扬州文汇阁本均毁于太平军之乱,杭州文澜阁本亦毁于太平军,其后始陆续抄补复原。所以目前还有三部原抄本:北京宫内文渊阁、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宫内文溯阁。文渊阁本现存台湾、文溯阁本现存甘肃、文津阁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四库全书》七阁本因抄写时间先后经过多年,抄成后又因检查违碍而有撤毁、抽补等情况,因此七阁抄本内容并不相同。参与《四库全书》编撰的陆锡熊,在其《宝奎堂集》卷四《进销毁违碍书籍札子》:凡明季狂吠之词,肆意妄悖,俱为臣子者所当发竖眦裂。其有身入国朝,为食毛践土之人,而敢于逞弄笔端,意含愤激者,尤天理所不容。自当凛遵训谕,务令净绝根株,不得使有只字流传,以贻人心风俗之害。可见,有意识的摧毁,成为严酷的事实,《四库全书》告成之日,也正是古代文献散亡之时。[注释]食毛践土: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践: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四库全书总目》的价值《四库全书》是中国最重要的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是此丛书的目录与提要,《四库全书》收书3461种,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最重要的典籍,是文史工作者经常使用的资料库,熟悉此书目可为日后的文史研究工作打下非常厚实的基础。
《文献学概论》第2讲目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