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问题浅析文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更值得人们关注。本文从空巢老人的定义出发,针对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包括经济原因,教育原因,老人与子女代沟,提出了一些对策,如政府加大福利事业投入,注重老人精神扶持等。关键词:空巢老人焦虑抑郁心理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演变,我国空巢家庭现象迅速增多,尤其是在大城市和知识分子中,空巢家庭现象更为突出,这使得空巢家庭问题不再单纯是个别家庭问题,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一、中国空巢老人问题研究概述到目前为止,对空巢老人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往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如李锋清把空巢老人界定为与子女分居在不同的村落的那些年龄超过65岁的独居老年人(李锋清,2009)。梁艳认为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的中年夫妇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家庭(梁艳,2007)。黄羿友对空巢老人的定义是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且子女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孙辈也不在老人身边或虽在老人身边但仍需老人照顾的老人(黄羿友,2009)。与李锋清所界定的定义相比,后两者对空巢老人的界定都没有把没有子女的老人界定在内,界定范围部分缩小。关于空巢老人的分类,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了不同的类别。姚引妹按老人的意愿把空巢老人分为三类:第一类,自愿型空巢老人。第二类,被迫型空巢老人。第三类,无奈型空巢老人(姚引妹,2006)。陈兰兰则根据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把空巢老人分为二大群体:一是一般空巢家庭;二是困难空巢家庭(陈兰兰,2007)。关于空巢老人成因的原因,总的来说不外乎这几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个人的价值观念的改变。李明顺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日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独生子女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二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农村青壮年多在城市打工。三是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由于户籍制度等的差异,收入少,无法将父母接往城市同住,使老人被迫留守家中(李明顺,2009)。陈兰兰在分析农村空巢家庭出现和增多的原因的时候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最终导致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增多(陈兰兰,2007)。姚引妹将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的原因归为三点:一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民走向高效率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身份制”和“户籍制度”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更自由;三是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小型化(姚引妹,2006)。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以及空巢老人所面临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出现,这需要整个社会去关注、帮助他们。为此,学者们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陈兰兰从现实实际出发,指出目前在农村必须立即建立改进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社区和乡村养老模式(陈兰兰,2007)。孟昉等从家庭、社区、制度、个人四个方面出发提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建议: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广泛开展社区养老;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孟昉,2008)。洪业庆则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讨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措施,宏观层面就是推动相关社会政策体系完善。微观层面就是直
论文 空巢老人问题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