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晚秋》开放式结局与人物塑造的关系.doc论电影《晚秋》开放式结局与人物塑造的关系[摘要]作为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发展的最后阶段,故事结局承担完成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的特别任务。优秀文艺作品的结局既非仅为故事情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非简单呼应作品的开头,而是要创造出新形象和新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作品主题,并引导读者观察到更新、更远和更多的东西。[关键词]《晚秋》开放式结局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指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美学观点的历史观点的批评”,1847年,恩格斯在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时,第一次提出并运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评论歌德。1859年,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再次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评论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并且认为这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无不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基于这样一个视角去看待文艺作品,就能对它的审美价值做出清晰明确的分析和判断。一、开放式结局的概念界定 1966年,李晚熙拍摄了第一版《晚秋》并被誉为韩国艺术电影的高峰,也由于胶片的全部遗失无缘再现银幕而被称作韩国电影史上看不见的传奇。2010年由金泰勇执导再拍的韩国电影《晚秋》,以其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观众广阔的遐想空间和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何为开放式结局?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概念界定:故事讲述过程中提出的大多数问题都得到了解答,但还有一两个没有回答的问题会延伸到影片之外,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去补充。影片激发出的大多数情感将会得到满足,但还有一些情感的参与要留待观众自己去满足。也就是说,一个故事高潮如果留下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没满足的情感,则被称为开放式结局。尽管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是以一个思想或者感情的问号作为结局,但是并不意味着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滋生的情感都是可以找到答案和出口的。需要强调的是,观众在判断一个故事是不是开放式结局,哪里是结局都是因人而异的,这可能与影片自身的情节特点有关系,也可能与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注意点有关。相对于主流的封闭式结局而言,开放式结局出现得较晚,有人将此视为现代文学、电影或后现代文学的一个表现特征。比如在电影《野草莓》、《北方的纳努克》、《活着》都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局。开放式结局一般分为单结局开放和多结局开放。单结局开放也叫无结局,是指作品没有将主要问题交代清楚就提前结束了,留在观众心中的是一个未完成的结局。比如主要人物命运、情感的开放以及主要事件的开放。多结局开放是作品存在多个结局,陈列时可能是同时陈列也可能是依次陈列。二、开放式结局与人物形象的塑造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应当“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强调“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而文艺作品真实性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要求就是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影片的真实性。电影《晚秋》中的主要人物是安娜(汤唯饰演)和勋(玄彬饰演)。安娜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初恋,她像所有陷在爱情里的傻姑娘一样,燃烧掉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情去爱,结果初恋遇到的是负心汉,她赌气一般的嫁给一个偏执却死心塌地爱她的男人。这是一条多少女孩儿都走过的路,故事本该就此打住让往事随风,但突然有一天初恋回来了要带她走,闻讯赶到家的丈夫怒不可遏地把安娜打昏,当她醒来,丈夫死了,初恋跑了,电影从这里开始。汤唯下意识地夺门而去,失惊无神的安娜茫然走在小
论电影《晚秋》开放式结局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