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绪论环境是文学作品中人物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的总和。人永远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如果离开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而孤立地描写人物,则所创作出来的人物必然不是真实的,是不可理解的。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至关重要,它不仅能烘托出当时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对塑造人物形象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在特定的环境中是活动着的,不认识人所活动的环境,就不可能认识人,所以作家对于环境描写也是随着对于人物的刻画而进行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环境不仅是为了交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而且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性格和命运的烘托和影射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马克思说过:“任何人都不是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1]作为“社会人”,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具有社会性。而文学家们则利用并扩展了这一社会性,将所塑造的人物安放在一些极富特色的场面中,以此达到展现人物形象,深化主题,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一、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和谐统一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注意环境气氛与人物的心理状态协调一致,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不同的环境能引起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反过来说,不同的心理状态能给环境涂上不同的主观色彩,这就是常说的情生景,景生情,情景交融。(一)环境引发人物心理共鸣由环境引出人物心理即由景物引出人物心理的情况,可以叫触景生情,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种写法可以为人物形象刻画起到很好的渲染烘托的作用。“为了表现悲凉的主题,而将人物设定在一个凄冷场景中,人物因为看到或听到了引起心共鸣的景物而引发了心的悲凉,从而达到二者相映成辉的效果。”[2]杜甫的《登高》一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在萧瑟的秋风中显得多么高远,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洲边江水清清白沙闪闪,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无穷无尽的长江波涛滚滚的从远方涌来。诗人登高目睹这种苍凉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备尝潦倒艰辛之苦,经历了国难与家愁,到如今已两鬓成霜,百病缠身,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这种把外在的客观景物与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处境的身心感受融为一体,更能让人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凄苦的心情。而一个穷困潦倒、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也就通过景物描写的渲染和烘托更加真切地凸现在读者的眼前了。(二)人物心理激起环境变化当人物触到某些景色时会引起他心中的共鸣,相反的当人物的心理发生变化时他会觉得他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此时的环境可以说是人物“心里的环境”,带有主观色彩。但无论是主观的变化还是客观的变化,都是为了衬托当时的气氛,为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的。人物心理会使环境为了配合他的心理而发生细微变化,例如《药》这篇小说中,写华老栓摸索着爬起来,去买人血馒头给儿子华小栓治病时,其环境描写为: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在这样一个秋夜里,屋里又是“遍身油腻的灯盏”,“弥满了青白的光。”从这样的环境描写中,人们可以想见老栓买药之前的沉重心情,以及笼罩全家的沉闷气氛。等到人血馒头——药买到手之后,华老栓充满了幸福感时,鲁迅这样描写环境: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即华老栓的面
论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