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虎妞人生悲剧的根源黄晶晶[摘要]在《骆驼祥子》中,虎妞是作为一个相貌丑陋、品行不端、性格病态、对祥子悲剧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人物出现的。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虎妞看做是祥子悲剧的罪魁祸首、罪恶的代表。但事实并非如此,祥子的悲剧有其复杂的根源,虎妞在祥子悲剧的一生中充当一个“催化剂”的角色,即使没有虎妞,祥子的一生也注定是个悲剧。我认为,虎妞在祥子的悲剧中不应负有过多的责任,事实上她也是一个受害者,是一个具有悲剧精神的受损的女性。因此,本文将从家庭、自身、社会、作者等角度分析虎妞悲剧性的一生,从中揭露出引起虎妞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控诉那个黑暗的时代的罪恶,引起读者的思考、注意。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自1937年发表以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并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历百年而不衰。而且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不少人从各种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透视。有从文学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反映的角度研究小说描写的生活场景的,有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及审美意义的,有从作者角度透视社会意识的……而对于虎妞的研究,在1950年代前后,就有人认为虎妞的描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描写。与此同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中国小说史》中就给予虎妞高度赞赏,“特别出色的是祥子和虎妞之间婚前婚后的紧张关系的描写;象茅盾在《虹》里所写梅和柳遇春的婚姻生活一样,在这里读者象是爬上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可以俯视赤裸裸的人生经验的狂暴可怖,一点不温情,说教或投合大众趣味。”接着在1980年代前后樊骏在《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纪念老舍先生八十诞辰》中从虎妞的阶级属性论证了虎妞作为祥子悲剧主要根源之一的合理性;龙治民在《虎妞其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1辑)中则强调了虎妞在家庭中受刘四爷剥削斥骂,虽然变态但强烈、朴素、合理而又真诚专一的对于爱情的追求;蓝棣之则通过对祥子与虎妞这条线索的读解,重新审视虎妞对祥子的影响,对祥子“堕落”的根由提出了新的诠释。此后更有论者从虎妞的阶级属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从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角度探讨虎妞的种种行为,为她变态的行为举止给予合理的、客观的审视。总之,《骆驼祥子》研究到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注意到虎妞本身特有的悲剧性,打破了历来“只见他人之悲,不见虎妞之悲”的现象。而本文将综合各种观点,从家庭、自身、社会、作者的角度去论述虎妞的悲剧性,给予虎妞一个公正的判定。一、家庭因素人的最初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生存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如果家庭环境恶劣、家庭教育做不好,很容易造成孩子人格的扭曲。虎妞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是她悲剧的开端。虎妞,这个三十多岁的老姑娘,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缺少了母爱,没有母亲的教诲和疼爱,使她不知道女孩子应有的品行。再加上跟着父亲生活在清一色的男性世界使她性格中的性别意识淡薄,致使她被熏染得跟男人一样高声大气,语言粗鄙。从她懂事起就跟着一个做洋车厂老板的父亲刘四一起管理车厂,而刘四这个人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社会中典型的流氓、恶棍。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抢过良家妇女,“他晓得怎样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滑头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忽忽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虎妞跟在刘四身边,她亲眼目睹了刘四的为人处世,并在他刻意的“熏陶”和“教导”下,逐渐成为一个残忍霸道、嗜财如命、金钱至上、好玩心计、惟利是图的女恶棍。家庭教育促使了虎妞的性格框架的形成,而虎妞与刘四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则使虎妞的性格趋于病态。虎妞曾对祥子说:“老头子棒着呢,别看七十了,真要娶个小媳妇,多了不敢说,我敢保证还能弄出两三个小孩来”,虎妞为何对她父亲这方面如此了解?且看:“你的钱?我帮你这些年了,没我,你想想,你的钱要不都填给野娘们才怪,咱们凭良心吧!”这句话,决不仅仅是说年衰的虎妞帮助刘四辛勤劳作,才赚得这份丰产厚业,而是非常露骨的说明,虎妞还在性方面满足刘四的性欲,她是“有用的”,要不,辛勤赚得的钱也会“填给野娘们”。从对以上暗示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在向我们暗示他们父女二人之间的不正当关系:虎妞被他父亲奸污,后来成为了流氓父亲刘四的泄欲工具。不仅如此,刘四还因为有虎妞帮他赚钱、泄欲的功用,一再阻止虎妞嫁人,让虎妞长期的呆在他身边供他蹂躏。在刘四的变态行为的长期毒害下,虎妞的人伦道德也最终被毁灭得荡然无存,变得对“性”有着病态的要求:她渴望祥子能像嫖客,像军官那样对她在性方面进行施虐,以满足她长期以来一直未获满足的性爱。因为刘四已近七十,年老力衰,对正处于“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年龄的虎妞来说,不可能
论虎妞人生悲剧的根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