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科编写人审稿人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两个创深痛巨的不平等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和中国爱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史实。教师应补充背景知识: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②帝国主义的根本特点是“垄断”;③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简况。明确其对外政策主要特点是“灭亡中国”。《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两个子目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渐高涨之时,八国联军借口剿灭义和团运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恰当认识农民运动的局限性和评价义和团运动的作用。总结梳理中国逐步沉沦彻底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和主要原因,归纳生成近代中国发展的两种趋势和方向,为以后民主革命史的学习准备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
②通过对义和团运动起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但因它仍属于旧式农民战争,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所以最终无法阻挡住帝国主义的侵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②通过对两次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甲午战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
四、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度大,理论要求较高,针对高一年级新生的特点,应注重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构建知识联系,建立和巩固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质疑答疑、原始史料阅读、论从史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提供新的材料,注意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六、课前准备结合PowerPoint课件,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调研存在疑惑和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组织学生观看《甲午风云》片段,——提问:“今年是纪念甲午中日战争多少周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面对凶残的侵略者,中国军民开始奋起抗争!历史不容忘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