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体验问卷[DepressiveExperiencesQuestionnaire](Blatt,D'Afflitti,&Quinlan,1976a)简介抑郁体验问卷(DEQ)是为了评定Blatt1974年提出的抑郁的两个主要维度,即(1)无助性抑郁(anacliticdepression),其特征为显著的无助感、需求感、害怕被遗弃和依赖他人,(2)内射性抑郁(introjectivedepression),其特征为自己的标准过分严格,自罪感、无价值感和自尊心丧失。作者将人形成无助性或内射性抑郁的自然倾向特定为自发育早期即已植根于自身的稳定的人格特质。DEQ并不试图评价抑郁症状本身,而是要评价常与抑郁相关联的广泛的内心体验。DEQ初表包括“个Likert型条目,询问受试者对自身及对人际关系的态度。每个叙述都按7级回答,从“强烈反对”到“完全同意”,中值为40下面是几个典型条目:“我在同别人的激烈竞争中体验到快乐”;“我很担心会冒犯或伤害周围的人”;“不管成功或失败,我都自我感觉良好”。为给上述两个假定的维度评分,Blatt等(1976b)将该问卷做了因子分析,形成三个因子。与预计的一样,第一因子反映无助性,指向与人交往的人格特性;第二因子反映内射性或自我批评性人格特征;第三因子与前两个区别较大,代表了对自我安全感的渴求及骄傲等,可能是一种抑郁拮抗因素。作者将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依赖性(DEQ-A,指向“无助性”)、自我批评性(DEQ-I,指向“内射性”)和有效性(DEQ-E)。由于三个因子的生成有性别差异,也就需要六种评分指导。用DEQ初表评分时,每个条目的粗分必须用Blatt等(1976b)的标准样本得出的均值与标准进行标准化,由此得出标准化评分,再乘以从初表因子分析中得出的适当的因子加权值方得出分量表分。这种加权值有男女之间是不一致的。鉴于这种计分方法太过复杂和繁琐,Welkowitz&Bond于1985年提出了另一种替代方法。当符合以下标准之一时,某条目就被归人一个分表:(1);(2)条目在某因子上的载荷最大;(3)条目在某因子上载荷最大,即使在某个性别其绝对值<,有21个条目归入依赖性(DEA-Q)分量表,15个归人自我批评(DEQ-I),8个归人有效性(DEQ-E)。剩下的22个条目无法归类。信效度测试Blatt等(1976)的最初研究样本是500名女性与160名男性大学生。Welkowitz等(1985)的研究样本为心理系大学生,男55名,女76名。Klein(1989)对DEQ初表及修订表的随访研究样本是社区精神卫生中心的门诊病人,男45,女118名,其中49%符DSM-III重性情感障碍标准。Klein还调查了一些人的后代,包括73名重性情感障碍病人,33名整形外科病人与风湿病人,38名无精神病家族史及个人史的正常人。所调查的均为成人或少年。内部一致性:如前所述,Blat等(1976)从DEQ中提取出三个因子。因子的数学模型可以间接说明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Welkowitz等(1985)用简单的。或1加权法得出的分量表α系数为:DEQ-A,;DEQ-I,;DEQ-E,。Klein等(1989),,在正常后代
抑郁体验问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