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胰岛素应用的护理进展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生化特征的综合征,其主要缺陷为胰岛素绝对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引起各种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胰岛素能促进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异生,是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自上世纪20年代发现并首次在临床应用胰岛素以来,经过人们70多年的不懈努力,胰岛素在制剂的改良、治疗方案的更新、注射装置的改善、护理措施的完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1胰岛素种类根据制剂的作用时间不同分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胰岛素;根据来源不同分猪、牛、基因工程人胰岛素;根据纯度不同分为普通制剂及高纯胰岛素制剂。2胰岛素的储存及开启后安全使用时间长效及中效胰岛素在5℃可放置3年效价不变,而普通胰岛素在5℃放置3个月后效价减弱。胰岛素的保存,最理想是放置在冰箱冷藏室内,温度保持在2-8℃,忌阳光爆晒及冷冻。如过期或出现结晶均不宜再使用。为探讨低温下胰岛素开瓶后安全使用时间,孙美红等根据胰岛素每日抽细次数分为5组,结果显示:瓶内胰岛素抽吸5针/日于第10日,4针/日于第16日,3针/日于第20日,2针/日于第25日,1针/日于第35日,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阳性,建议应在安全使用时间内使用。:可准确抽吸胰岛素,但需按剂量换容器。-D超细针胰岛素注射器:1961年美国B-D公司首先研制生产,1994年进入国内市场。它以胰岛素的单位数为刻度标志,注射器单位间距较宽,轻巧、持针方便,针头与注射器连为一体,严密无缝,针头细,注射时痛苦小。(无针注射仪):1966年开始研制,它是一种无针无痛目的设计,利用高压爆发来推动胰岛素透过皮肤至皮下,可减少皮肤损伤和注射时精神压力,游离胰岛素水平高,但作用时间短。:1985年世界第1支胰岛素笔型注射器在丹麦诞生。它将胰岛素与注射器合二为一,携带发便,剂量能精确调整到1个单位,针头短而细,注射痛苦小。因剂量选择时有声音显示,视力障碍的DM病人也可自行注射。使用前应倾倒混摇多次,以充分混匀胰岛素悬液,注射后针头需在皮下停留7s以上,压住注射笔按钮直至针头从皮肤拔出。:为精致的“闭环式”装置含有葡萄糖传感器,可自动调节胰岛素剂量,多用于床旁急救和临床研究。皮下输注泵是“开环式”装置,可用手调或人工控制调节输注率,病人需愿意和能够在家中监测血糖。使用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需要高度能动性病人,还需一个熟练的专业小组的参加和支持,不良反应是针刺部位易发生感染。有人主张将皮下输注泵改为插入腹部内游离导管的泵给药,该方法可使至少50%的胰岛素能经网膜吸收,但易引起腹膜炎。腹膜内胰岛素治疗与皮下胰岛素治疗相比,前者可改善基础葡萄糖生成,能使低血糖时胰升糖素和葡萄糖生成增多,通过生理途径给予胰岛素,减轻外周胰岛素抵抗。:国外有一种病人自行使用的内置胰岛素套管针,至于皮下可保留1周以上,病人只需用酒精清洁套管的注射孔,就可将需要的胰岛素注入。置管的最佳部位是腹部,。移植胰及人工胰:从移植部分胰脏,以至在多种部位用注射方法移植胰岛素细胞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主要的障碍是不易获得足够的可移植组织,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经皮静脉移植胰岛素细胞代替胰段或全胰移植正在临
护理综述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