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90353课程性质:公共课/必修课学分:2计划学时:32学时(理论课学时数:28学时;实践课学时数:4学时)适用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开设的一门知识性、技能性、欣赏性、思想性很强的职业能力选修公共课程。大学语文主要是人文意义上的语文,它有工具性的一面,但更强调人文性。大学语文中的文指文学和文化。大学语文教材主要是由文学作品和艺术性很高的文章编成的。文学须注入文化,才能寻其根源,体现其博大精深;语文课须注入文化,才能提高学术含量和课程的品味。所以大学语文课程的文除了文学之外,还应包括诸如历史、哲学、伦理、宗教等相关的文化。大学语文课程里的语言,则是文学和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既包含也区别于古汉语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也包含和区别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修辞、逻辑,它不是纯基础和纯工具意义上的语言,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学和文化。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语言,更应该是文学和文化意义上的语言。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不需要那么精、深、专,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故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应依据课程的性质定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审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定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上。这门课程主要任务是把高校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熟练的写作技能、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精神素质的当代优秀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接班人。 、赏析、理解和表达能力,具备通用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的特征,尤以职业性为主要特征。《大学语文》是为夯实高职学生的语言文化基础,以满足就业择业过程中对口头和书面文字表达能力的需求,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本课程以人文教育、创新思维为目标,以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为主轴,在教学全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标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而是“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在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听说读写的经验和能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教学被讽为“高四语文”等文字见诸报端以后,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有关问题的讨论就始终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光明日报》发表了邢宇皓的文章《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该文又被《中国教育报》、中国计算机科研网和央视网站等权威媒体相继转载之后,更加引起了社会和语文界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界的深刻反思。大学以前的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读写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对范文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类文章、文学体裁的特点,其教学过程通常是先认识生字词,再进行课文分析,归纳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最后进行简单的文体写作训练等。所有的语文基础教育一般都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考试标准。而大学语文教学则主要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应用和提高,语文课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语文素质需求。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与否、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确定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衡量标准。。现代大学教育学科、专业的划分,使大学毕业生在学业上真正体现了韩愈先生所说的“术业有专攻”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对不同专业大学毕业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结合其专业特点:对于一般专业的学生来说,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不能荒废,但只要能作为工具应用即可,不可有过高的要求,应该正视不同学生在先天和后天兴趣上的差异性。《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应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以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为己任,对学生进行优秀经典文学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文精神关怀,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并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学语文》以经典的优秀文学名篇为内容,通过课堂上的阅读和鉴赏教学对师范专科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理解、表达及运用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学生的思维、想象联想、感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巩固语言文字的基础
大学语文课标定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