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先生是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的发现者,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中国史前考古学、古人类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主要创始人。在先生百年诞辰和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7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对她丰富多采的一生做一简略的追记和评述,以资纪念。彷徨中的探索 裴文中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动荡和战乱中度过的。国与家的贫穷和时局的混乱促使她在痛苦中思索,在彷徨中探求,并勇敢地去实践自己的诉求。11岁时,在开平高等小学读书的裴文中便在父亲的鼓励下,在街头和庙会上发表演说,痛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行径。19少年裴文中在滦州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在北平学生五四运动爱学生,并作为班代表参加校学生自治会的工作,负责与校外联络和宣传。 1921年裴文中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本科地质系。家境贫寒使得她不得不半工半读,兼职小学“全能”教师,在报社作校对,替别人整理稿件,间或从事文学创作,将小说、杂文向报刊投寄,以赚取稿费、资助学业。在因需而写的创作中,裴文中逐渐萌生了浓厚的文学创作欲望并展现出才华。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山海关战火交织,裴文中将对亲人的担忧和国家的忧患之情写入小说《戎马声中》,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欣赏,称其为“乡土文学”之一种,称赞其文风“信手写来,不事雕琢”。在此期间她的一篇散文《走过W学校的门口》,表示了反帝反列强的决心。“五卅”惨案后她在《晨报》上发表署名“革命”的三字长歌,宣传反英反日。这首长歌曾印成传单,被游行队伍在全市散发。 裴文中对地质学本无多大的兴趣。在国破家亡的危机面前,她与许多有志青年一样以拯救国家、振兴民族为己任,“有志于办党办报”,并满腔热忱投入其中。1926年裴文中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京大学地下党小组的活动。其后北平党组织遭到破坏,裴文中与组织失掉联系,又在彷徨中开始新的探索。 周口店的惊世发现 1928年春,在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的安排下,裴文中赴周口店工作,帮助周口店发掘主持人杨钟健做后勤管理。到周口店工作实为生计所迫,但勤奋好学而敬业的她却在岑寂的龙骨山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先是主动参加发掘工作,成为辨认化石能手;翌年春开始主持周口店发掘,于1929年12月2日亲手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举世轰动。因为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直立人”这一古人类演化阶段得以确立,进化论在人类演化中得到了印证,在此之前发现于印尼的“爪哇人”,也得以回归人类大家庭之中。 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的轰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其它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实际上北京猿人的头三具头盖骨都是裴文中发现的,而且还远不止这些。1929年她在周口店第1地点发现并采集用火遗迹,这是周口店研究的又一里程碑。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裴文中又从周口店第1地点出土物和地层中辨识出石制品。加之早已出土的丰富的动物化石,她在周口店遗址材料发现方面的功绩近于圆满。 石器的发现和确认虽不及猿人头盖骨那样引人注目,但却少有了偶然的成分,发现过程更加曲折,科学探索和原创精神更加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学术界对史前人类技术和开发原料能力的认识还十分粗浅,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大量采用石英做工具的先例在世界上极为罕见。在裴文中正式提出周口店洞穴中这些锋利的石英片是中国猿人的工具并遭到当时学术权威的质疑时,她独辟蹊径,采用模拟实验、对人工打击和使用所产生的疤痕同自然破损痕迹进行显微观察与比较的方法,使得一项重大发现得以科学地论证,并最终被权威认可。在对周口店石英制品的实验和观察中,裴文中发现了当时人类开发该种石料的独特方法,并命名为“砸击技术”。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使周口店由一处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跃升为一处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古人类和考古遗址,成为人类演化的圣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在1931年之前,周口店的发掘完全采用“散挖”方法,以将动物化石和其它遗物挖掘出土为目的。裴文中感到该方法过于粗陋,许多科学信息未被收集。1932年她主导了周口店发掘的第一次改革,借鉴当时安阳殷墟和西阴村的发掘方法,采用探沟和打格分方相结合的方式。次年在发掘山顶洞时,对发掘和记录方法又进行更细、更深入的改革,发展为当时考古发掘中最为规范、最为细致的规程,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一直被遵循和效法。为解决发掘土石的运输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她又亲自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机械,实现了发掘运输的“机器化”。周口店发掘方法的改革体现了裴文中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裴文中铺垫的。毋庸讳言,最初该学科的基本方法是由德日进、步日耶等法国学者传入中国的,但这些基于西欧石器材料的方法在周口店陷入困境。为了证实与中国猿人伴生的痕迹
裴文中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的发现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