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有感到明朝,中国传统王朝社会进入了后期。明初对种种传统发展到极致,明朝统治者都积极复兴农村经济,为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是主体,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部门,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受其影响和制约。直到现在,农村人口在我国仍占很大比重,农村仍是大多数人的居住场所,“三农”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也是政府一直关心的问题。自阅读了高寿仙撰著的《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一书,让我对明代社会经济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引发了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一共分为五个章节,主要阐述讨论了在明代社会经济史领域,明代以及明清以来农村社会经济中的一些问题。高寿仙先生充分把握前人的成果,对其进行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然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为立论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现出认真严谨的风格;作者提出独到的见解,对我们的启发意义很大;最后还积极开展学术评论,对于推动发学术发展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有很大的推动。明代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作者对明代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额的研究,得出自己的估算和观点。明代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与宋代相比无明显提高,但在经济发达的江南等地,明后期城市化水平则达到较高程度;经长期战乱,明初的农村社会经济十分凋敝,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发布一些政令,农业技术革新,水利事业的发展,农用工具的改进等,都促进了明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型农业结构的产生,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模式。不过与此同时,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随着农业的开发,明代气候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在政治上,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机构过于简单,在人口流动性提高,贫富分化程度加剧等因素下,里甲体制逐渐解体,国家就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主要分布在乡村社会的以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精英,他们在公共事务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大得作用,他们自然地也就成为了地方社会的主要支配势力。作者还对博衣凌、黄宗智,李伯重等人的观点进行了评述,更加激起我们对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经济的思考。本书有两个子目,明代农业经济和明代农村社会,我认为只有对明代的农业和农村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明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流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都是相互交错的,给明王朝历史带来了更为复杂不可捉摸的一面。判断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程度必须是以人所享受的社会财富以及生态条件为标准,明朝农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提高显著,农村集市的形成,国内市场繁荣发展,对外贸易频繁,这都昭示着明朝社会的变迁和国家财富的增长。中西文化交流密切,民族也得到进一步融合。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生态环境也被人类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不断,这也就让人们看到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另一面。在政治上,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大地主所有制恶性膨胀,农村的社会矛盾激化,这无疑就把明王朝推向深渊。下来就让我们仔细的品味高先生的书,看他的认识给现在的我们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在明代,农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而土地和人口又是农业经济体系的两大基本要素。作者认真分析总结了别人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所有关于《职掌》所载田土数字,看似很剧合理性,但都经不住推敲。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以《明实录》记载的田土数位基础,参照地方志提供的
明史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