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偷钟
春秋末年,晋国有个姓范的贵族,在政治斗争中被别的贵族打败,逃到
国外去了。姓范的贵族本来是很富有的。有个人便乘机到范家去偷东西。他
偷到一口大钟,背着走不方便,就拿出铁锤,要把钟敲碎。一敲,钟声很响。
他又怕被别人听见,连忙把耳朵捂起来。他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钟的声音
就没有了,别人也就不会听见了。结果,当然还是被别人发现了。
这个掩耳偷钟的故事,唐朝有人曾经把它说成是偷铃,宋朝以后的许多
人都跟着这样说。于是,“掩耳偷铃”或者“掩耳盗铃”就成了人们熟悉的
一句成语。
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笑话,以为世界上不会有这样的蠢人。在实际生活
当中,做出这类蠢事的人,是常常有的。
有的人不讲卫生,苍蝇爬过的食物,也照样吃下去。他说,“眼不见为
净”;认为没有看见脏东西,就等于没有。然而,事实上存在的脏东西,不
会因为他没看见就不存在了;病菌也不会因为得不到他的承认,就不在他的
肚子里捣乱。
还有人就怕别人说他的缺点,一说就生气。好像只要别人不说,特别是
不当他的面说,不让他听见,缺点就不存在了。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他的缺
点只能越来越多。
这些人看世界上的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为只有他们知道、
他们承认的事情才存在;他们不知道、不承认,这个事情就不存在了。人们
对世界上的事情有各种看法。有些是对整个世界的、带有根本性的看法,在
哲学上,就叫做世界观。各种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不同的,因此也就
有许多不同的世界观。比如,有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思想是从物质当中产
生出来的,是物质的反映。有人却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物质,只有自己的感
觉。也有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存在在他的思想里。又比如有人认为,世
界上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有人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变的;如果说
有变化,也不过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一圈一圈地循环。还有人认为世界
上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有人却认为这种变化是不可捉摸的。如此等
等,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除了刚生下来的孩子和某些神经系统有缺陷的人
(例如白痴),人总会对整个世界形成一定的看法,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观。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学哲学呢?
首先,因为这些世界观,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我们学哲学,是为了
获得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
其次,人们虽然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往往是不自觉、不
系统的。有时候,一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对那件事的看法还会互相矛盾。
例如,那位偷钟的人,在砸钟的时候,认为自己听不见,钟的声音就不存在。
我们说,这是在用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看待事物。但是,偷钟的人并没有
认为那口钟也是靠自己的感觉而存在的。他没走进范家屋子的时候,虽然还
没看见钟,可决不会认为那口钟在那时候是不存在。他明明白白地认为那口
钟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在别人手里是一口钟,到了他手里也是一口钟。否
则,他就不会花力气去偷它了。学哲学,就是为了有一个自觉的、系统的、
正确的世界观,克服那些不正确的世界观。我们对这个世界总的看法是正确
的、系统的,就可以自觉地用这个看法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就
可以得到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的事情就可以做得更
好。正好像有各种不同的世界观一样,也有各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只有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哲学,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才是唯一正确的哲学。许
多人觉得哲学讲的内容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不好懂,因此不爱学。其
实,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都是关于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不同
的是,其他各门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上某一种事物,或者事物的某一个方面;
哲学研究的不是这些具体事物,而是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
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哲学道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自然知识和社会
知识当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知识来了解哲学的道理。古
今中外有许多故事,也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十分生动有趣。这些故事同
样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哲学知识,培养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这本小书中收集
的三十几个故事,只是这些故事中的一部分。同学们看了这些故事以后,不
妨也试着分析分析其他的故事中的哲学道理。
(故事见《吕氏春秋·自知》)
郑人买鞋
古时候,有个郑国人,想买双新鞋子。
上街之前,他先找了根草,量了脚的尺寸。可是出门的时候,他匆匆忙
忙的,忘了把记尺码的草带上。
他走到街上,进了鞋店,拿到鞋子,打算用那根草来量一量大小是否合
适,但是在身上摸来摸去,找不到那根草。
别人问他找什
【课外读物类】哲学故事新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