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书法的体会书法无疑是中国最突出的传统艺术,它集实用性、艺术性、广泛性、深刻性、独特性于一身。小时候接触过书法,确切地说,是拿拿起笔写过字。当时小孩心性,自然不会在写字之前观察字的结构,笔法,反而信心满满地认为硬笔书法写的还算工整,这毛笔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宣纸被涂抹地像一幅印象画,图新奇买的毛笔被闲置在某个角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而这个学期的书法课,在老师的点拨下,我似乎窥得了隐藏在书法背后的东西。我开始享受展纸蘸墨,运腕挥毫的感觉。现将我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共勉之。学习书法讲求个“静”字,学静。虽然某些著名的书法作品,例如《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微醉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地淋漓尽致,但我相信这与王羲之练习书法时忘我的情境是分不开的。他只有在学习的时候静心地研读字帖,勤加练习,才能成为流芳千古的著名书法家。刚开始写毛笔字的时候很浮躁,喜欢挑着字写,后来却渐渐喜欢上了心由烦躁变成平和的过程。我先读字帖,掌握字的基本结构,再临摹字的笔法,如同小心翼翼的完成一件艺术品。我觉得现代人太需要将传统的书法拾起了,它没有大动作,不需要大场地,斗室之中却可以使躁动的心变得平静。我们每天生活在快节奏的世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我们变成了“房奴”,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变成了“屏幕脸”,“鼠标手”,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让我们变成了“啃老族”。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我们变得焦虑,失眠。但在练习书法的时候,奇异的是,体内叫嚣的不安因子慢慢归于安宁,一个人的胸襟也可以变得开阔。正因为如此,学校开设书法课并不是要让我们人人都成为书法家,而是希望我们通过练习书法使自己的身心在紧张的生活环境中获取新的感受,得到良好的调整。在神思得到舒展的基础上,感悟到书法那份恬静平和以及宽博舒畅的审美,使我们感悟出人生内在的含义与外在的操行这两者之间的统一协调之美,此美既是自然而有,更可借对书法艺术的探求和练习而得以发扬。学台期是每个练台期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烦,怎么写都没有进步,这时候我们可以暂时不要拿起笔,而是读读帖,等克服了这种烦躁的情绪,书法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很多人就是因为在遇到瓶颈的时候没有继续坚持,也就中途放弃了书法。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社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价值观正在慢慢丧失,人们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通过最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从而抛弃了中华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黑心棉,过期疫
谈谈学习书法的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