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貌学第一章绪论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穷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地表形态是复杂多样的。有大陆,有洋盆,有高大的山脉和山地,有低矮的丘陵,有极目无际的平原,还有地势高寒的高原和四面环山的盆地等等。这些不同的地貌,成因也是各异的。在降雨量丰沛的地方,地表流水作用强盛,故坡地上的冲沟,谷地中的河流,河口的三角洲等地貌发达,在石灰岩分布的地方,受地面及地下水的溶蚀可形成奇特而美丽的喀斯特地貌岁在少雨的地方,流水作用让位于风的欢扬作用,地表堆积沙丘,形成大片的沙漠,在高寒地区,冰川成为作用于地表的主要营力,形成冰川地貌。地表形态虽然复杂,但它们主要是在内营力(内力)和外营力(外力)相互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内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引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除灭山喷发、地震等现象外,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但实际上它对于地壳及其基底长期而全面地起着作用,并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球上巨型、大型的地貌,主要是由内力所造成的。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它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飞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饿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外力作用非常活跃厂而且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地貌是内抡力姐互作用下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量是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当地壳下降(内力)成为低地和海洋时,必然导致堆积(外力)作用加强,如果地壳由下降转变为上升,露出海面而成为山地或高原,主要的外力便由堆积变为侵蚀。由此可见,内、外力是同时出现,相互消长的。另一方面,如果大片高山经过长期外力作用削蚀为平地时,地壳表面负荷减轻,失去平衡,会引起地壳上升。平原地区如有河流大量淤积,负荷加重,又会引起地壳沉陷。可见内外力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地球表面长期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无论在数量上或强度上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两者趋于动态平衡,就现今见到的全球构造面貌而言,仍然保持着,一个大致均衡的旋转椭球体,即反映内外力两方面总的接近平衡。但是,—在某个具体时期和,某个具体地区,这二种作用力、总是不平衡的。在某一时期和某一地区,一种营力占了主导地位;而在另一时期和另一个地区,可能是另一种营力占了优势取。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区,在急剧上升时期,虽然受流水和冰雪等作用进行侵蚀,但总的上升速度远远超过了剥蚀速度,因此,它是个以内力作用为主的地区。相反,在华北平原,地壳虽然不断下降,但那里的堆积作用十分旺盛,下沉得到了堆积的补偿形成辽阔的平原,可见那里是以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从地貌的长期发展史看,内力在地表变化过程中通常都起着构成地表大型地貌骨架的2作用,或隆起成为高山高原,或下沉成为海洋盆地。而外力作用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削蚀,低地填高,且在此过程中塑造出各种丰富多采的外力地貌。地貌的发育还与地表的组成物质(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和作用时间有关。就前者说,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此外,岩石由于岩性差异,对于外力作用有着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地区,由于岩性不同,地貌形态也会千差万别。内、外力作用的时间也是引起地貌差异重要原因之一。当其他条件相同,但作用时间长短不同则所形成的地貌形态也有区别,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例如,急剧上升运动减弱初期出现的高原,外力作用虽然强烈,但保存了大片高原地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区在外力侵凌下,破坏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而再进一步发展,又可转化为起伏和缓的丘陵。由此可见,地貌的发育受到内、外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的影响。所以研究地貌学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地表形态在这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其有利方面,改造其不利方面。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地貌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有了地貌知识,但是作为一门科学,是在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一)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前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地貌知识。下面列举一些有影响的著作。早在西周(公元前八世纪前)的《诗经·大雅·dǔ笃公刘》中,已有“岗”(丘陵)、“塬”(平原)、“隰xí”(低湿地)等三种地貌的记载。战国时,公元前四至三世纪的《尚书》中的《禹贡》篇,是极有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书中把我国东部分为九州,并叙述了九州内的山川大势及土壤类型。在公元六世纪,北魏郦道元所著(LiDaoyuan,中国北朝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详载了黄河、长江
第一章 绪 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