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汤显祖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创作一、生平和思想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生活在十六世纪下半叶,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同时。他少有文名,中年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当时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宰相擅权,宦官特务横行。他秉性耿直,洁身自好,不附权贵,所以仕途坎坷,又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晚年隐居故里。在哲学思想上,汤显祖受王学左派(如李贽、罗汝芳、达观禅师等)的影响,反对维护的封建礼教的程朱理学、崇尚真性情,用“情”对抗道学家的“理”。他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完全把“情”和“理”对立起来。这种对“真情”的推崇和追求,构成了他蔑视权贵、痛恨暴政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在政治思想上,他支持代表中小地主和工商业主利益的东林党人,和东林党早期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有交往。在文艺思想上,他和徐渭及公安派领袖袁氏兄弟站在一起,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倡抒写性灵,不拘格套。表现在戏曲领域,就是反对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主张。总之,汤显祖的思想是进步的,因而他的作品能闪现耀目的思想光辉。晚年因政治失意和爱子夭折,崇尚佛道消极的出世思想有所滋长,这在他的《邯郸记》《南柯记》及部分诗文中都有所表现。二、创作汤显祖的创作比较丰富,有剧作“临川四梦”(也叫“玉茗堂四梦”),包括四部传奇。即:《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再加上《紫钗记》的前身《紫箫记》一共有五种。有诗文集《红泉逸草》(1575年汤显祖26岁时刊刻)、《雍藻》(1576年编定,佚)、《问棘邮草》(1579年编定)、《玉茗堂文集》(汤生前已刊行)、《玉茗堂集》(死后五年由韩敬编印)。他的作品经近人考订,合编为《汤显祖集》。他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有很大影响的是他的剧作“四梦”。“临川四梦”:汤显祖隐居以后,专心从事创作,写出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2连同旧作《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因他所居之处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四部传奇都描写了梦境,但并不脱离现实,这些梦境正是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折光反映,是作家一生的经历、痛苦、愤慨和不平的倾泻。1.《紫钗记》取材于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对故事和人物作了一定的变动。故事梗概是:少女霍小玉在元宵灯夜失落玉钗,被书生李益拾得,从而结为夫妻。李益中状元后,拒绝与卢太尉之女成婚,被卢太尉软禁府中。小玉误信李益重婚的谣言,气恹成疾,后得黄衫客劫持李益送至李益处,二人才得团圆。作者这样安排,就不再重复传奇小说所写的负心汉而造成的悲剧。剧本着重写了霍小玉的痴情和黄衫客成人之美的豪情,表现了真情与邪恶的对立,也批判了作为霍、李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即卢太尉之流的专横邪恶。作品的缺点在于把矛盾的解决寄托在一个和宫廷有联系的黄衫客身上,最终又依靠皇帝的“圣断”,而男女主角则几乎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霍小玉身上缺少杜丽娘那种出生入死、不懈地追求爱情幸福的精神。这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2.《紫钗记》之后,他创作了有名的剧作《牡丹亭》(专节介绍)。继《牡丹亭》之后,他于万历二十八年又完成了《南柯记》的创作。次年又在正式被免官以及丧子的悲痛情况下完成了《邯郸记》的创作。《南柯记》和《邯郸记》分别取材于唐人李公佐的《南何太守传》和沈既济的《枕中记》。
第五章 汤 显 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