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裁剪是服装设计的一种造型手法,有“软雕塑”之称,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性。立体裁剪的构思过程既可以先绘好效果图,依图造型,也可以仅在一个抽象的构思基础上直接设计。立体裁剪授课学时:56授课专业:12服装设计与工程授课学期:2014-2015学年第1学期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周莉,(21世纪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规划教材).:[1](基础篇)..[2]张文斌,王朝辉,.[3]:平面裁剪:通过测量人体采取尺寸,然后使用原型、比例等方法的操作来完成纸样设计。立体裁剪:在人台上或人体模型上直接进行造型分析,确定服装衣片的结构形状,完成服装款式的纸样设计。立体裁剪的优点:,适合初学者的掌握,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面裁剪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更适合于形态新颖款式多变的流行时装;;,增强其创造性。立体裁剪的起源与发展立体裁剪技术并不是一种新的裁剪方法,她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起源:原始社会,人类将兽皮、树皮、树叶等材料简单的加以整理,在人体上比划求得大致的合体效果,加以切割,并用兽骨、皮条、树藤等材料进行固定,形成最古老的服装,这便产生了原始的裁剪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学会了简单的数据运算和绘制几何图形,于是又产生了平面裁剪技术。由于平面裁剪方便快捷,人们渐渐淡化了立体裁剪。发展:十三世纪,欧洲服装开始注意和谐的整体效果,在服装上表现为三维造型意识。十五世纪,歌特时期,耸胸、卡腰、蓬松裙身,立体造型兴起。十八世纪,洛可可服装风格确立,强调三围差别,注重立体效果的服装造型。文艺复兴后,立体裁剪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真正运用立体裁剪作为生产设计灵感手段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设计大师玛德琳•维奥尼(),她认为“利用人体模型进行立体裁剪造型是设计服装的唯一途径”,并在设计的基础上首创了斜裁法(biascut),使服装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打破了平面裁剪上用于直纱、横纱的风格面裁剪为主,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平面裁剪理论。随着现代服饰文化与服装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服装产品进入了个性化品牌时代,人们对服装款式、档次、品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服装设计与裁剪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裁剪技术已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和新元素。虽然平面裁剪快捷、方便,但在个性化服装的造型上却有其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发展,而立体裁剪有平面裁剪所没有的优越性及互补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部分高校将立体裁剪技术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并且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逐渐在全国服装专业课程中普及开来。现已成为服装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立体裁剪的基本操作程序1、基本确定服装款式;2、根据穿着者的体形选择人台,必要时适当地补正人台;3、以坯布或面料为材料,以剪刀和大头针为工具,在人台或人体上边裁边做,进行服装初步造型;4、用铅笔或胶带进行标点描线,将初步造型完成的服装衣片结构加以记录;5、平面布样整理;6、假缝;7、试样修改;8、划样、裁剪、缝制。(深色、浅色若干)(保证尖端锋利)(或画粉)、铅笔(在坯布上划线,做标记)、6字尺、软尺、、复写纸(拷贝纸样用)(缝合坯布)
立体裁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