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7.ppt.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本课学习目标通过本文学习,加深对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特征的理解,能够在鉴赏诗歌时,不仅做到品尝言内之意,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进一步提高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归纳和玩味的能力,一、粗读课文,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1、引屈原等古诗文说明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的形象。引出议论话题。2、说明木叶就是树叶,进而探寻古诗多用“木叶”,并发展到‘落木“的理由,排除考虑文字冼练的因素。3、说明木叶和落木、树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过渡4、从古代诗人用“木”的场合的角度入手,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5、6、进一步指出诗歌语言暗示性问题并阐释“木”在艺术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7、全文总结,“木叶”和树叶概念上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几乎一字千里。细读课文,弄清下列问题: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2、古代诗人在什么场合下才用“木叶”?3、说说“树叶”和“木叶”的意味的不同。4、说说“落木”和“落叶”的意味的不同。5、“木”在形象上有什么哪些艺术特征?“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空阔。延伸练习1、比较玩味(1)、木桥和板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2)、夕阳和落日禹庙空山里,秋风——斜。——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深秋帘幕千家雨,——楼台一笛风。旋折荷花半歌舞,——斜照满衣红。2、意象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的举例红豆 杨柳 白鹭羌笛杜鹃月松竹梅菊蝉巫山红豆(相思) 杨柳(分离) 白鹭(闲适)羌笛(哀怨,后指守边战士思乡) 杜鹃(冤屈)月(思故乡、盼团圆) 松竹梅菊蝉(高洁品质)巫山(象征爱情)3、了解意象所表示的感情也是有所发展,以“梅”为例。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7.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