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统筹规划环长株潭城市群“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四化两型”建设,进一步提升省域综合竞争力,制定本规划。一、主要成就与问题“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环长株潭城市群根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体制机制,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1、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五”。,%。,%,比“十五”。“十一五”期间,,%,,%。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实力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2/43兴产业迅速发展,一批千亿产业、千亿集群和千亿园区逐步形成,环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比“十五”。城乡结构不断优化,%,%。3、“两型”建设加速推进。科学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编制了12个专项方案和16个专项规划。资源节约、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五区十八片”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两型”产业、节能减排等示范引领工作有序进行,长沙高新区、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获批国家试点,重金属治理列入国家专项,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初见成效。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03项,专利授权34161件。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教育品牌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势头强劲。计划生育、城乡医疗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5、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注重创新管理、提高效能,加快了城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长株潭被列为全国首批创建创业型城市。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3/43入6810元,分别为“十五”。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城乡社会稳定。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传统发展方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群域核心不够强大,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二是城市之间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还未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区域间竞争更为激烈,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四是公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更加艰巨。二、发展定位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两型社会”为方向和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民生改善和制度建设为重要着力点,以综合配套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兼顾城乡,以“3”促“5”,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带动实现富民强省、科学跨越,为全国体制改革、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二)基本原则。1、“两型”引领、“四化”带动。以“两型”为导向,4/43以“四化”为途径,带动城市群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生态发展格局,全方位展现“两型”特色。2、统筹协调、联动发展。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促进城市群各市间功能互补,带动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协调发展,辐射全省,实现城乡统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3、改革创新、示范带动。加强改革试点,促进重大改革项目化,以改革为动力,建成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和新型城市化的展示区,为全国“两型社会”改革建设提供示范。4、以民为本、惠民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从满足人民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转变,普惠民生,建设和谐城市群。(三)发展目
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