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时节话养生中秋过后,天气逐渐凉爽,人们感觉秋季真正到来了。其实,秋季始于农历立秋。秋季是万物成熟、硕果累累的收获的季节,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不过,“多事之秋”也是应该注意养生防病的季节。这是因为经过火热的夏季,耗精伤气,人体在秋季需要修复。祖国医学认为,夏季暑期当令,内应于心,阳气外发,伏阴在内,人体阳气亦非常旺盛,因此俗话有“一夏无病三分虚”之说。同时根据秋季的气候特点,还应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加以调摄,并预防疾病的发生。一、药补得当: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讲,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在燥气盛行的秋季,人的津液容易损伤,平时可服用人参、麦冬、冬虫夏草等,以防秋燥。人参,可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抗疲劳,提高思维活动效率,保护心脏,改善心肌代谢,降低血糖及延缓衰老等。而秋季需要恢复元气,也是需要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的重要环节,而人参正有这方面的功效。麦冬,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用于肺燥干咳,心烦失眠及内热消渴之症。秋季天气凉而风劲急,气候燥邪干涩,易伤肺之津液,而服用麦冬有助于润燥。冬虫夏草,是一种贵重的药材,能滋养肺肾,止咳化痰,为补虚疗损之良药。该品可治疗肺肾两虚、咳喘气短、自汗盗汗,又为肾阳不足、阳瘘遗精、腰腿酸软所常用,是秋季滋补调养之佳品。二、衣装适宜:秋节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生,气候逐渐变冷。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很大,当北方已经落叶纷飞之时,南方却还是天高云淡,秋阳宜人。因此,秋季应根椐时令以及地域随时增减衣服。总而言之,秋季不宜过早过多地增加衣。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因此,自古就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但“秋冻”应根椐自身本质,否则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旧病复发。如急性支气管炎和哮喘都是呼吸道疾病,虽说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但是以秋季为常见,尤其是季节由热到冷突然转换之际更易发病。对于这些疾病,除了在医生指导下积极的诊疗外,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暖防寒,随时增减衣服,以免受凉。心肌梗死的发生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联,秋冬季节尤其是我国北方人群发病率更高。因此,冠心病患者应注意保暖。三、饮食调摄:饮食应以温、淡、鲜为宜,不吃过冷、过辣、过黏的食物,多食芝麻、核桃、蜂蜜、乳品、梨、甘蔗等。秋天宜多食粥,因为各种粥都是秋令饮食佳品。在水果中,秋季食养当推梨。梨有“百果之宗”的美誉,入肺、胃经具有两大效用:一是滋阴润燥,;二是清热化痰。食用方法:生食或捣汁内服,或熬膏调服。另外,猪肺也是秋季清润肺脏之佳品,可用于肺虚热所致的咳嗽、咳血等症。食肺饮汤,有补肺肾之功效,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的平时治疗,并有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功效。四、起居科学:秋天要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时。秋季早睡,正合人体需要,且此时又有安睡的条件――天气凉爽,舒心爽身,经过一个少眠的
入秋养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