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要点 。。“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学练结合。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2、3段)。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 29岁 在南京1 水师学堂学洋务 2 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 5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夏门大学 做教授 12 做教授 13定居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
鲁迅自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