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中国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灵魂升天,而且也能像生前那样继续拥有权力和享受豪华的生活。故帝王贵族生前不惜花费巨资修建陵墓,不仅在地下修筑巨大的墓室,有的还在地面上修豪华的建筑,而且在墓前设置显示地位与权威的石柱、石人、石兽等雕刻群。他们死后,还于墓中放置大量的随葬品和俑。由于统治者掌握以至垄断当时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物质材料,并派专人负责监制,所以包括陵墓地面雕刻和陵墓内的陶俑在内的陵墓雕塑集中体现了当时雕塑的最高艺术水平,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陵墓地面雕刻据记载,我国早在周宣王(前827~前781)时,就出现了陵墓雕刻。现存陵墓雕刻中汉代霍去病墓雕刻,造型洗练,浑厚质朴,深沉雄大,是我国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分布于南京、丹阳等地的南北朝时期的二十余处的陵墓雕刻中,萧景墓、萧绩墓的石刻,造型概括,气势恢弘,最具代表性。它上承汉代,下启隋唐,显示出由拙朴凝重向矫健灵动转变的艺术风貌。唐代陵墓雕刻,分布于陕西东自蒲城西至乾县的山野中,构成宏大的三百里唐代石雕博物馆。其中,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和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的雕刻,气势雄大,极负盛名。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应注意如下特点:一是服从于整体设计意图,具有寓意性和象征性。例如霍去病墓,是汉武帝为纪念大将霍去病的战功而修建的,《伏虎》等二十余件石兽雕刻,都是因材施艺,既突出了动物的神似,又保留了石材天然的面貌。成为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石雕。浮雕《昭陵六骏》是为了表彰唐太宗建立唐王朝而使用过的六匹战马。这些写实性很强的战马,体态各不相同,十分生动传神。二是石兽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例如南朝陵墓雕刻,有头上一只角的麒麟和有二只角的天禄,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瑞兽。还有头上无角而长着羽翼的石狮(称辟邪),与现实中的原型也不一样。二、陶俑俑,最初是替代奴隶殉葬的模拟品,后发展为替代被役使的卫士、奴仆和乐舞伎的偶人,春秋战国时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多为陶、木俑,也有瓷、砖、石、金属俑。至宋代因流行纸冥器渐衰。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数以千计的兵马俑,写实水平很高,其超乎寻常的气势,反映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魄和意志,它以伟大的精神魅力展现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力量。汉代俑的体量比秦俑小,但其艺术价值更高,真正展现出俑的艺术魅力。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川出土的《说唱俑》,表现说书艺人说唱表演,嬉笑戏谑,神态诙谐,形象生动,极富神韵。唐代以三彩俑闻名于世。它是施以多种色釉烧制而成的陶俑。三彩俑有人物俑、马俑、骆驼载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