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舒乙
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书,动物只有物质的食物,而人有精神的
食物。
“食色性也”,只说对了一半,说的是人和动物共通的那一半;不同的
那一半,也是最重要的差异,便是人有精神的需求,人要书。
人要写书、编书、买书、藏书、念书,而动物绝无此种嗜好,不管多聪
明的动物都不成。
人当中也有文盲,也有一辈子没有接触过书的,但是,他们听过书,多
多少少知道一些书中的故事,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是受了书的影响的。
都只因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都只因书是人类智慧的载体。
都只因书是人类智慧的化身。
书便是人类的智慧。
北京的最西南角,有一座古寺,叫云居寺,那里藏着一部世界上最大的
书,是一部石头书!
这部石头书的每一页有一米多长、半米多宽、三寸来厚,足有二百多公
斤重,两面都刻满了字,每个字有网球直径那么大。云居寺里共有一万多块
这样的大石头“页码”,整整齐齐的,规规矩矩的,浩浩荡荡的,真是令人
惊叹万分。
干吗要刻这么一部大石头书?
就是出于爱。
和尚们,一千多年来,怕毁书,怕烧书,一句话,怕书传不下来,干脆,
做一部石头的,让它永世长存,让它不朽。
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它传达了人类对书的深厚的大爱。人可以死,书
不能断代,书必须传下去。
这真是一个极致的、典型的、绝好的故事,最精确地最夸张地最使劲地
描绘了书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了对书的爱,于是,人们不断地在谈书,写了各式各样的体会。
有一个聪明人,叫邓九平,想起来,何不把现当代中国文人写的关于书
的文章,选编在一起,一本装不下,编辑成一套,叫做“书的书”。
他找到钟敬文先生、张岱年先生,在他们的指导下编成了一套丛书,这
便是《书话文丛》。一共六本,涉及二百多位作家,近八百篇文章。
应该说,这是一个好选题,也是一个大工作,很专门,很专业,也很有
眼力。
撇开这套丛书的知识性、趣味性不说,单说它传递的那种人类对书的感
情,便足以使读者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对书的尊敬,对书的不能
割舍,对书的一往情深,一句话,对书的痴迷,便构成了这套丛书的永恒的
价值。
对书的爱,产生了那部永垂不朽的大石头书;对书的爱,同样孕育了这
套新的“书的书”。我在它们之间,看见了共性,看见了相同,于是,我便
肃然起敬了。
年月日
序
冯亦代
中国有诗话、词话、曲话,唯有书话,似乎是近六十年始为人所用,并
为公众所认可,这是老友姜德明在为《现代书话丛书》总序中所说的话。我
喜欢读这些书话,经常在作者娓娓道来的文笔中,摸索到一些未读过之书的
信息,即使已读过的书,也可以从书话作者的文章中,对照我的意见,更可
发现我读该书文本时偶有的粗心或未见及原作者的题旨。所以我常有一种感
觉,认为书话是我的老师,不读书话,我很可能把一些引人入胜的见地失之
交臂。
姜德明在总序里,曾把书话界定为“源于古代的藏书题跋和读书笔记,
并由此生发、衍变而成。书话不宜长篇大论,宜以短札、小品出之。书话以
谈版本知识为主,可作必要的考证和校勘,亦可涉及书内书外的掌故,或抒
发作者一时的感情。书话不是书评,即不是对一本书作理论性的全面介绍、
分析和批评。书话不能代替书评。”
我同意他前面所说书话的界定,但对他说的“书话以谈版本知识为主”
和“亦可作必要的考证和校勘”两点,则认为把书话只限于以汉语出版的书
籍,似乎范围限得太死、太仄,则期期以为不可。因为我们现在读的书,汉
语古书只是一部分,其他还有以汉语翻译国内各民族及世界各国的书,这些
书不但有写书话的可能,而且鄙意在当前对外开放的大潮下,写外国书的书
话还有其必要。
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的现代知识,我们比之于国际上现代化的国家,至少
有二三十年的差距,有些项目甚至还要落后到半个世纪之多;虽然我们也有
比较先进的东西,但大体说来,我们还是落后的。所以在国家现代化方面,
我们不但要迎头赶上,而且还要超过他们;如果安于落后,便须挨打,这是
无可逃避的命运。因此更多地吸收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就十分必要。
但是我们还是个贫穷的国家,我们付不起那么多的外汇去买他们书籍的
版权,这就不可能通过翻译来获得他们的知识。再说现在书籍的出版如此众
多,我们也不可能本本都来翻译。如果我们国内懂外文并有专业训练的人,
能够将他们读到的书,择其适合我们需要的写成书话,那就可普及这些知识,
然后再谈翻译成汉语是否必要,那我们就可事半功倍了。
我是个英美文学的爱好者,起初只在《读书》杂志上写些海外的文坛消
息,得到读者的欢迎。有次茅盾先生和我谈起介绍文坛消息固然可以知道海
外的新闻,如果我们能写得再详细一些
【课外读物类】竹窗记趣—书话文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