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教师公正.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教师公正前段时间,我看完了迈克尔·桑德尔主讲的《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让我对“公正”这个严肃的话题产生了兴趣。记得古罗马法学家乌尔庇安给正义下了一个经典含义:“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而作为师范生,我也知道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品质。教师公正也是我即将成为教师并且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要懂得的重要一课。纵观我的15年寒窗岁月,或多或少也听说过或见识过教育中的不公正现象:小学时教师决定班干部的人选;初高中时对“优、差生”的区别对待;大学时论文导师挑自己喜欢的学生分到一组等等。谁都不想遭遇不公正待遇,基于同理心,我会学好“教师公正”这一课,让我以后的学生更好地学习。首先,我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教师公正。在古代希腊,苏格拉底一生都在探讨公正问题。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早期师生关系中公正的集中表现。亚里士多德十分明确地指出,“公正就是比例,不公正就是违反了比例,出现了多或少,这在各种活动中是经常碰到的。”我从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体会到,教师公正是建立良性师生关系,促进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重要品质。在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方式很好地践行了教师公正。孔子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弟子品类不齐,各色人物都有。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这个故事说的是: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后来子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美谈。在近代西方,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公正应该给一个人及其周围的人们带来利益,从童年起培养儿童的公正时,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也应该是公正的。”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反映了夸美纽斯从教师公正到教育公平的进一步追求。同样,在近代中国,梁启超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提出凡男子可学的,女子也可以学。孙中山更是“平人类之不平等”,主张效法西欧模式,建立普及性的、平等的学校教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现当代,平等是教师对学生公正的核心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正不等于平等,公正有可能导致不平等的现象。我从教师对学生的奖励与惩罚来分析。如果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一定的奖励,然而表现好的学生只是占少数,那么剩下的同学都没有奖励。在一定程度上看,这的确“不平等”。但是,若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种“不平等”的奖励却能激发其他同学积极进取,有利于整个班集体的进步。因此这种做法是有意义而且值得提倡的。在倡导“鼓励教育”的风尚下,人们往往忽略了惩罚性公正。如果有同学在课堂上捣乱或不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而没有受到一定的惩罚,这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不公正的。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没有理

浅谈教师公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uyangxiahe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