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江河的洪水我国洪水灾害主要发生于东部地区,特别集中于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黄河、长江、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和珠江这七大江河,总流域面积为435万(平方千米),占全均水灾面积占全国的86%。各大江河流域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差异,洪水灾害的特点有很大的不同。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黄河的洪水也给两岸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黄河流域成灾洪水主要由暴雨和冰凌形成。暴雨洪水发生在7、8月的称“伏汛”,发生在9、10月的称“秋汛”,“伏秋大汛”是黄河的主汛期。每年2~3月,上游宁蒙(宁夏和内蒙古)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常发生冰凌洪水,称“凌汛”,宁蒙冰凌洪水流至下游,称“桃汛”。黄河洪水的来源有三个地区——兰州以上地区、中游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及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这三个区域的洪水一般不会相互遭遇。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黄河下游输沙量为16亿吨,含沙量为37千克/米3,其中约有75%的泥沙被带人海,其余25%则淤积在利津以上的河道水库中,使得每年河床淤高5~10厘米。当代黄河河滩高出背河地面3~5米,最险段在7米以上,大堤顶高出背河地面7~10米,黄河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有名的“悬河”。黄河洪水灾害是黄河洪水泥沙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黄河历史演变的结果。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决溢次数达1590余次,重要改道26次,大的河道迁移7次,对黄淮平原水系、地貌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黄河洪水灾害连续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忧患。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干流宜昌站以上为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上游四川盆地和中下游平原是当代中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精华地区,也是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长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出现时间在5~10月间,又以7月和8月最为集中,且一般情况下是中下游早于上游,南岸支流早于北岸支流。在正常年份,干流洪峰大多先后错开,不致酿成大灾,但如果各支流洪水出现的时间比正常情况提前或推后,上下游、南北岸各支流洪水在干流遭遇重叠,则可能形成范围广、历时长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千米)2的平原地区,其成灾原因除洪水来量大以外,成灾区内河湖蓄洪能力不足也十分重要。淮河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一般由梅雨形成,局部地区的大洪水则往往由台风形成,6~8月为汛期,7月份出现大洪水的机会最多。淮河曾是一个独立的水系,由于历史上黄河夺淮的作用,流域内形成了洪泽湖和一系列湖泊洼地,干支流河道严重淤积和被破坏,泄洪能力大幅度下降。淮河上游支流多,坡陡流急,而中游河道特别平缓,洪水来量极易集中,下游洪泽湖往往形成“悬湖”,所以,淮河的洪灾大多极为严重。海河流域人口稠密,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暴雨频繁、暴雨强度较大的地区之一。海河水系呈扇形分布,各支流的上游都位于暴雨最为集中的燕山和太行山区,洪水集流快,峰高量大。历史上平原河道曾长期遭受黄河的侵扰破坏以及京杭大运河的束缚限制,流域内水系紊
各大江河的洪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