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打造更具实力活力竞争力的“沿海强省”省会——做好“三篇大文章”,实现“三年大变样”形势报告(2008年5月6日)冀纯堂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科学发展·关注民生”形势政策报告会,与大家共商省会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大计,同谋石家庄美好未来。首先,感谢省直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在座各位长期以来对省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省会城市建设分三个题向大家进行汇报。一、昨天——省会人民奋起直追,奋发图强,经过几代建设者不懈努力,省会实现了由小城市向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转变石家庄市是20世纪初伴随着铁路的兴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石家庄解放6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石家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创新中破解难题,使石家庄走上了一条腾飞之路,实现了由一个人口不足10万、面积仅12平方公里的小城市,到一个市区人口230万、建成区面积182平方公里的特大型、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转变,发展成为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回顾省会城市发展历史进程,可从以下三个阶段谈起:第一阶段,从开埠到解放的半个世纪,石家庄从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历史地成为“新中国第一城”。石家庄原为一个小村,始于明初,是真定卫的军屯和官庄。20世纪初,,仅有200户人家,600余人。190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投资兴建的京汉(京广)铁路修到了石家庄。1907年正太铁路全面通车,两条铁路相交,使石家庄成为交通要冲。随着商贾云集,贸易兴起,开启了由乡村向城市发展的进程。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令直隶省建立“石家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实行市自治制;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又以1273号指令,批准将石(家)庄、休门合并,取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1939年10月,正式建立石门市。1947年11月12日,石门市解放;同年12月26日,更名为石家庄市。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移驻距石家庄90公里的小山村——西柏坡。西柏坡之所以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一是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深山撤退,又便于顺利时刻向城市进军。二是西柏坡一带村庄密集,且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具有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三是平山县发动革命较早,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拥有多年来建立起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正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和坚实的群众基础,相对适中的村落分布,使西柏坡成为中共中央驻地的最佳选择。刚刚解放的石家庄成为中共中央的前哨和对外、对内的接待站,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重要战略基地,成为全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实验基地。在这里,我们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召开了九月会议,部署并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石家庄堪称“新中国第一城”:石家庄是我军解放的第一座较大城市,开创了我党领导人民军队夺取大城市的先例;在石家庄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城市政权,也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石家庄是新中国成立前全国第一个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选举了人民政府的城市;在石家庄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在石家庄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运输公司;还有《人民日报》在石家庄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石家庄开播,军政大学、华北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在石家庄创办,我党多项事业成功在石家庄开创,为新中国的建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石家庄成为新中国的摇篮,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尽管石家庄建市时间不长,但就市域来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全市有13个县为“千年古县”(赵县、藁城、高邑、正定、栾城、井陉、元氏、新乐、无极、深泽、行唐、灵寿、赞皇),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呈现出“红、绿、古、新”四大特色。革命圣地——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上跨度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赵州桥,有“天下第一桥”之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其中隆兴寺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新乐“羲皇圣里伏羲台”,有“雾锁蓬莱,日丽天堂,所谓燕赵中第一仙宫”之美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桂山、苍岩山、嶂石岩,以其独特的魅力闻名国内外。石家庄也是名人辈出的地方。秦代“南越王”赵佗(真定人,今正定)治越近80年;三国时期有蜀国名将赵云(常山郡真定人);唐
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