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运河四人记○李保华在中国大运河和扬州古运河史上,声名卓著者有两人,一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一是隋代的隋炀帝。他们以帝王之尊,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运河的开凿工程,一个成为大运河的最早开拓者,一个成为沟通全运河格局的完成者。他们因此彪炳千秋,名垂史册,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大运河决非一朝一代的伟绩,也非几个非凡人物的功劳。两千五百年来,不知多少无名英雄葬身运河的拓宽改道之举,或堵决、筑堤之役,他们默默无闻,辛勤奉献,至死不渝。他们之中也有杰出贡献者,其功绩虽不如上述二人之显赫,但他们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应为人们所忘却。“邗沟西道”与“陈公塘”的开挖者陈登自吴王夫差开邗沟后,邗沟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顺直,而是像“之”字形似的曲曲弯弯,这是因为当年的运河并非平地开渠,而是在旧有的苏北大地上将几个互不关联的湖泊连结起来而形成的。建安初,魏国的陈登任广陵大守,这是一个不安现状却干练年轻的官员。他上任后碰到的一个麻烦事便是邗沟淤浅,即从今天的高邮北至樊梁湖再东北向至博芝湖,然后再东北向至射阳湖的三湖之间运道淤塞不通。加之这段航道恰好是邗沟中最纡曲的部份,已经愈来愈不适应日益增长的航运需求。正是从这种需求出发,陈登经过勘察,决定撇开原纡曲的航道,从樊良湖北径直北上连通淮河。建安二年(197年),广陵太守“陈登穿沟,更凿百濑,百里渡湖”(见《水经注》卷三十)。即从今天的广陵城至樊梁湖的走向不变,但从樊梁湖往北不再绕道博芝和射阳二湖,而是径直向北开新渠名百濑,沟通津湖(今界首湖)、白马湖,复连射阳湖北段的一小部分以达末口(今淮安北五里)入淮。这是邗沟最顺直的路线,史称“邗沟西道”,吴王夫差所开邗沟,至此称“邗沟东道”。后来隋炀帝拓宽大运河,基本上就是循陈登的线路加以改建而成。此线可以说是形成今日里运河的前驱航道。陈登和他的僚属及民工花了三年时间方得以完成,其间遇到的艰险因史载简略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可想而知的。邗沟西道的开拓不仅为日后沿线城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还为沿岸农田的灌溉提供了丰富而便利的水源。陈登在广陵的第二个大贡献是筑“陈公塘”。在今天的扬州西北部的蜀冈和仪征龙河乡一带丘陵地区,曾经绵延过几个陂塘,称为“五塘”,其中最古老的称为雷塘,有上下雷塘之分,汉代叫雷陂,当年吴王刘濞曾于此筑钓台,在这里饮宴游乐,笙歌达旦。在五塘中,面积最大的称陈公塘,“周广九十余里”,即当年陈登所筑。陈登于“休暇行城之西”,发现了这座山谷,乃于“冈势峻昂”中,“依山为形,一面为堤,以受启闭”,不花太多力气便筑了这座塘。此塘三面环山,塘的东南方有长堤,堤上设闸为出水口。另外又沿山挖了三十六汊,用来蓄引山水。每当周围农田需要灌溉,“塘水才下其尺寸,则已赡足”,其蓄水量的宏丰可以想见。其时人们称这种蓄水陂塘为“水柜”,今天则称为“水库”。陈公塘以高屋建瓴之势,为运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不仅东汉时的农田和运河受益,且惠及后人,直至明代后期才遭湮废。在唐以前,陈公塘和上下雷塘的主要作用是利农,唐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作用加强则一变而为济运,运河得以保持四季通航。正因为“溉浸田畴,用获丰稔,民受其利”,扬州人民难忘陈登的好处,就“名其陂曰‘爱敬陂’”,后人则称为“陈公塘”。陈登以一郡之守,为运河完成这样两件好事,历代罕有其匹。因此扬州历代地方官书均将其列入“名宦”,设祠祭祀,以志不忘。“河湖
扬州古运河四人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