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育目的一、单选题1、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2、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的标准是教育目的。3、“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4、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今生只是为永生做准备。”这是神学的教育目的论。6、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8、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9、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的属于个人本位论。10、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二、多选题1、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空功能、评价功能。P1582、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雅克·马里坦、小原国芳。P1593、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柏拉图、诺笃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P1604、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罗齐。P1605、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观依据: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P1636、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到的客观条件: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社会发展进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P166-168三、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P155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2、人的全面发展P169一方面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和完整结合。另一方面指个性自由,克服人发展中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四、简答题1、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P163-168(1)主观依据①哲学观念: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决定教育活动的基本活动内容和方式。②人性假设:人生而具有的本性是什么?解决教育活动的可能性。③理想人格:人应该发展成怎样才是最好的?决定教育活动努力的方向。(2)客观依据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②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③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④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2、简述教育史上有代表性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P159-163(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青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的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4)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3、人的全面发展受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P171-173(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教育目的专题教育课件教育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